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441--李玉泉与张轶以及网友之间的语言PK(2)

(2010-08-21 20:13:23)
标签:

新闻照片

华商报

《新京报》

船主

张轶

宝塔湾

杂谈

9441--李玉泉与张轶以及网友之间的语言PK(2)胸怀天下9441--李玉泉与张轶以及网友之间的语言PK(2)进入我的空间

 

“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

李玉泉

《华商报》在113日在第A1版发表导读、在A16版发表了长篇的深度报道:《3.6万天价捞尸费背后的垄断黑幕》。文章说:

现场多名同学证实,打捞船船主挟尸要价。有的目击者还现场拍下照片为证:画面上,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表情木然。

同时配发了照片:

http://183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16/21/2/125ac94bac7g215.jpg

这一消息和照片发布后,在全国引起了强大反响,特别是对照片“牵尸谈价”的解读,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所有有良知的人都被“牵尸谈价”激怒了。

此后,2009114日,《新京报》在其第A2版引用《华商报》的消息并刊发了一篇社论:《牵尸谈价还要被容忍到何时》。

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和方招救人事件又有新进展,此前,媒体所披露的“渔夫见死不救”情节,已被当地警方证实并不存在,相反,事发水域的两名渔船船主曾积极参与了救人;但同时,当地个体打捞者利用捞尸牟利的细节也被曝光,其中,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索要更高捞尸费的照片,成为了投向舆论的一颗震撼弹。

没人会忘掉这个可怖场景。那些勇敢的大学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许多人甚至呼吁给予他们国葬的礼遇,可他们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却是,遗体被牵来拽去,成了用来讨价还价的“物品”,生命的尊严荡然无存。

言之凿凿地说“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是为了“索要更高捞尸费”。

这显然是《华商报》带领人们误读了照片。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直到现在,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仍有人们激愤难平,仍有媒体坚称“牵尸谈价”。当然,人们的疾恶如仇、痛责不法对增强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非事实”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了。

昨天,深圳电视台又专门在“22度观察”栏目组织了一批专家探讨《谁该承担打捞遗体的责任?》,其他的个别媒体也还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牵尸谈价”。笔者才深切地感到,有必要恢复事实的原貌。

完整的照片应该是:

http://51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11/16/21/2/125ac950b52g215.jpg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

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把焦点直指这些船上的老人,老人的下场可能会比渔船上的渔民更惨。——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如果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发生了意外,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任善炯的空间2010-08-19 15:56:19 [举报]

张轶的现场新闻照片《挟尸要价》,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按照新闻照片的诸多元素,以及照片所记录的现场特定事件中的人物、氛围、情绪、环境以及瞬间定格的景象,你能定义为假新闻照片?除非你为某种利益所驱动,睁着眼睛说瞎话!黑心捞尸船主“挟尸要价”的事实是你否认不了、掩盖不了的。你在这里提供的这幅照片,也是当时纪实新闻照片的一幅大全景照片,让另一条船进入了画面。你能用你的这幅照片中的新闻要素来质证张轶的获奖照片中的虚假在何处吗?我是荆州人,我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像你这样用虚假的谎言来证言真实照片为虚假的作为,真为你还是研究生导师感到耻辱!因为不知道你会将学生导向什么样的污泥浊水中!再为你是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却连新闻要素的“六个W”都不懂而感到悲哀,难道你的宣传之能事,就是不顾事实,欲盖弥彰吗

 

 

 

新浪网友2010-08-20 13:17:35 [举报]


在大学生救人后,确有挟尸要价的情形,不然怎么会收了36000元的打捞费,后来才退了呢?还有当时老师手上没有那么多钱,打捞就停止了,钱拿来后才又开始打捞。这些情形是是当时新闻公布的。
 

新浪网友2010-08-20 13:57:32 [举报]


尽管当时我并不在现场,但通过事后走访现场学生、特别是冬泳队救人的几位老人得知,长江宝塔湾一带的捞尸行当确实被一家公司垄断,每捞一具尸体要上万或者更多的费用。当地的鱼划子根本不敢捞尸,否则会被打,他们如果出于良知的话也只能救活的,不敢捞死的。所以那位白衣老人是被公司雇佣的鱼划子,他们没有权利和岸上的师生谈价,只管捞尸,挣几百元捞尸的钱。所以将白衣老人误读为幕后老板陈某是错误的。但是我想尽管白衣老人不是谈价的人,但并不能否认向师生讨要天价捞尸费的现象不存在。其实事先已经谈好了价格。事实真相是,学校的一位领导祈求陈某组织捞尸,但一时凑不够两万元现金,当时承诺把汽车钥匙作抵押也被拒绝,直到凑够了钱公司才让白衣老人等人捞尸。综上所诉,这张照片尽管出现一些误读,把捞尸老人误读为谈价的陈某,但照片背后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