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959--杨学祥:专家眼中的强震高危区(2)

(2010-03-08 22:57:06)
标签:

大地震

强震

位相

断层

拉马德

美国

杂谈

2.5 美国西部未来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加大,西雅图市受灾可能性最大

 

2003年12月23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天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里氏六点五级地震,意味着未来一个世纪内美国西部可能发生强度更大的地震。加州一家地方报纸引用地震专家的话说,美国西部未来十二年内可能发生里氏九级的大地震。西北部的西雅图市受灾可能性最大。根据大陆板块学说,加州正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结合处。太平洋板块一直缓缓地向东北方向移动,不断挤压北美洲板块,造成加州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其中著名的圣•安德利亚断层(San Andreas Fault)是加州地震的最大肇因。它南起加利福尼亚湾,向北经过洛杉矶市区,直贯旧金山半岛,并继续向北延伸。断层以东向上隆起,形成海岸山脉;断层以西是海岸,向太平洋洋底滑落。每过一百多年,断层附近即有一次震动,使此断层不断向下滑跌。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岩层移位二十五厘米。而今天的地震就发生在一个与圣•安德利亚断层平行的未知断层之上。迄今,科学家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比如一九九九年洛杉矶大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七点一级,但它由一个被地震学家们认为不活动的断层引起。一位地震学家解释说,因为加州断层多得可怕,所以只能对情况最严重的断层进行分类识别,这自然也就造成了很多遗漏[11]。

 

2.6 研究称旧金山20年内爆发大地震几率为25% .2005年10月20日 15:39 科学时报

 

  2001年年初,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曾经列出了最有可能威胁美国的三大潜在灾难:一是纽约遭受恐怖袭击,二是新奥尔良遭遇飓风袭击,三是旧金山发生大地震。迄今为止,前两大潜在灾难都已经相继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那么第三大潜在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根据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未来的20年内,旧金山很有可能会再度遭遇与1906年类似的那样一场大地震。科学家预测,这场地震的发生几率为25%。20世纪初的那次大地震使旧金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长期以来,对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准确的预测一直是地震学家面临的一道难题。通常情况下,科学家一般会利用测量地质断层的应力积聚状况或者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数据来确定地震的循环模式。美国地质测量局于2002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曾利用后一种方法计算出,在2002年至2031年之间,圣安德里亚斯断层有18.2%的可能性爆发7级或7级以上的地震,从而对旧金山地区造成致命打击(据估算,1906年的旧金山地震约为7.9级)。

 

在一项新的研究工作中,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物理学家John Rundle和地质学家Donald Turcotte与同事将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利用一种名为“虚拟加利福尼亚”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该系统将圣安德里亚斯断层和附近断层的地质压力积聚、这些断层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该地区的地震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了整合,研究小组模拟了未来4万年中圣安德里亚斯断层的地震活动。模拟结果显示,4万年里像1906年发生在旧金山那样的地震将重复395次——平均每101年发生一次。研究小组于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报告说,在这一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推断,在未来20年中,旧金山地区爆发另一场7级或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25%。在未来的45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可能性为50%,而在未来的80年中,爆发大地震的几率达到75%。美国地质测量局的地球物理学家菲尔德说:“这场大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将在8200万美元至2.52亿美元之间,死亡人数将在3000到1.8万之间[12]。”

 

2.7 东京发生地震的几率为90%

 

据2007年9月5日报道,今后50年东京发生直下型地震的几率为90%。首都圈肯定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说得不好听,到那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就看各人的运气了。差别在于灾害发生之“前”和之“后”,预先的防灾措施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现在就应该收集情报,采取对策[13]。

 

2.8 在未来30年内,发生日本东南海大地震的可能性在60%以上

 

中国青年报东京2004年9月6日电 9月5日晚至6日凌晨,日本本州南端的纪伊半岛附近海域连续发生多次较强地震,给日本中西部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但是更令地震专家担心的是,这次地震为日本敲响了大地震的警钟。第一次地震发生在5日晚7时07分,震中在和歌山县纪伊半岛东南10公里处,震级为里氏6.9级。当晚11时57分,在30公里外的同一地区再次发生更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7.4 级,日本气象厅发出了海啸警报。到6日中午,当地共发生了16次有感余震。

 

6日下午,日本政府召开地震调查委员会会议。日本气象厅专家在会上介绍说,两次地震均由菲律宾板块内部裂变引发。更多的专家指出,不排除它对日本担心的“东南海大地震”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谓“东南海大地震”是指菲律宾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而引发的地震,1944年和1946年曾连续发生。据日本地震专家统计,这种地震的周期是50年至100年,震级将在8级以上。日本中央防灾会议预测,如果发生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将造成2.8万人死亡,96万栋房屋毁坏,经济损失将超过81万亿日元。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大阪府震灾对策委员会委员长河田惠昭指出,此次地震可能是东南海大地震的先期征兆,因为1946年大地震前40年共发生10次6级以上的地震,这次继阪神大地震后也已经发生过5次,说明大震的危险系数在增高。地震调查委员会指出,在未来30年内,发生东南海大地震的可能性在60%以上,它因此呼吁日本社会增强抗震防灾意识[14]。

 

3.历史强震的发生规律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中国测定为8.7级)海啸拉开了全球8.5级以上强震序幕,紧接着发生了苏门答腊8.5级和智利8.1级两次强震。回顾全球20世纪以来8.5级以上强震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性:准60年的强震周期。

 

表1 全球20世纪以来8.5级以上八大强震的时间分布规律

 

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00年以前有4次;从1900年算起,2次)

 

第5名、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第8名、(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次)

 

第8名、(并列)印尼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尼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7次)

 

第7名、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第4名、(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第3名、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第1名、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第8名、(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第2名、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第6名、(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0次)

 

无8.5级以上大震。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次)

 

第4名、(并列)印尼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发生在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第6名、(并列)印尼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从表1中可以看到,环太平洋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22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迅速变暖,海平面迅速上升,太平洋增加了5-10厘米厚的海水层,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和水均衡,形成陆海地壳的翘翘板运动,导致新一轮的地壳均衡过程。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8.7级)海啸拉开了全球8.5级以上强震序幕。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从1950年到1965年短短16年内发生了7次8.5级以上强震。平均两年一次,最短时间间隔为5个月[15]。

 

4.结论

 

在2007-2030年内,将要发生5次左右的8.5级以上地震。我们列出的8个名单中约有一半可能发生。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中国西部也是地震高发区域。我们必须增强抗震防灾意识,现在就应该收集情报,采取对策。

 

参考文献

 

1.顾钢。德绘出首张世界地震风险分布图。1999/12/29 10:31 科技日报。http://tech.sina.com.cn/news/ology/1999-12-29/14416.shtml

2.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3.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4.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哲骞。科学家预测未来五年海湾将发生大地震 死百万人。2006-4-20 17:05:41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http://www2.sdnews.com.cn/news/yw/2006-4/20_195302.html

6.报道称洛杉矶面临大地震 损失或高达1500亿美元。2007年09月06日13:50 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o/2007-09-06/135012521126s.shtml

7.台湾一教授绘制台湾地震危险图。2000/07/06 13:46 南方都市报。http://tech.sina.com.cn/ology/2000-07-06/29912.shtml

8.学者称未来台湾西北部发生大地震机率较大。天新网。2005年12月27日 人民网。http://news.21tx.com/2005/12/27/11903.html

9.印尼地震缘于地质压力增加 未来可能还有大震。2005-04-01 10:53:05 来源: 新华网。http://news.163.com/05/0401/11/1G8FOHST0001121R.html

10.《自然》拔萃选(2007年9月6日)三则。2007年9月07日 (气象港*20070907*wz317*朝霞*自《自然》周刊 vol.449 no.7158) http://qxg.com.cn/n/?fc=nd&cid=6&nid=14985

11.陈蔚.科学家认为美国西部未来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加大. 2003年12月23日。 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48/20031223/class014800004/hwz1062304.htm

12.研究称旧金山20年内爆发大地震几率为25% .2005年10月20日 15:39 科学时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5-10-20/1539744476.shtml

13.杨孝文,郭隽 编译。 东京发生地震的几率为90%。2007年09月05日09:54 青年参考。http://news.sina.com.cn/w/2007-09-05/095413821812.shtml

14.熊李。日本地震专家担忧纪伊地震为未来大地震先兆。 2004-9-7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dalian.runsky.com/homepage/n/inter/n/userobject1ai478368.html

15.杨学祥,杨冬红. 关注环太平洋强震准60年周期. 2005-6-18光明网博客。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076.html

 

文章网址: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84.htm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1009 
本文关键词:  地震 
相关文章:  雪后的北京
[转载]史上最惨烈的十一次大地震:明代嘉靖大地震死83万——杨学祥的博客
[转载]史上最惨烈的十一次大地震:明代嘉靖大地震死83万
[转载]土耳其东部发生6.0级地震(2010-3-8)
[转载]地震变得越来越频繁?——《新京报·新知周刊》
[转载]土耳其东部发生6.2级地震 持续约1分钟
[转载]地球并未进入强震期
[转载]讨论:全球可能进入地震活跃期
[转载]北美地震传言 并非空穴来风
[转载]专家称拉马德雷周期致全球强震频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