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简学术林教条扬子晚报 |
分类: 自说自话:调侃篇 |
作为一个有知识、爱网络的时尚青年,林佩佩同学活得那是很学术的。这几年对中医养生,尤其有心得:几点必须要睡子午觉,几点必须开始绝对禁食;春夏秋冬及其更替之间要吃什么样的食物,食物的五色与五脏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样不是按照电视或者网络上,“专家规定”的品种和数量去做。最跩的时候连吃一顿饭,都要掰着手指头扪心自问:“厨房里的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我吃够了吗?
朋友圈里包括我在内的人,对她那夸张的“科学发展观”相当鄙视。于是坏笑着扔给她一个外号:叫做“学术林”。
单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做指导,当然还是不够的。为了给科学的生活计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学术林特意买了一台厨房秤,克克计较地称着分量吃。对统一规格的小包装产品,用起来更是按照专家观点精准把控,一板一眼,绝不走样。这毛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因为矫枉过正而故障百出,闹出不少花絮来。比如有一回她到我家来,我做的一杯布丁咖啡让她吃得兴致盎然,追着我问配方用料,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我告诉她:就是普通的速溶咖啡,加两勺奶粉、两块半方糖,搅匀,再添一块事先做好的焦糖布丁,完事。她回去一通炮制,却说味道总是不对,甜味似乎太喧宾夺主,把咖啡的香味都压下去了。我感觉可能是方糖的量出了问题,一问,原来是她把两块“半方糖”,理解成“两块半”(正)方糖了,所以,用量增加了一倍多。她对我的“配方表述不严密”表现得很幽怨,批评我毫无数学逻辑,害她在那么小的方糖上“长刀飞舞拉大锯”不算,还白白多摄入了多少卡路里。
除了厨房秤,学术林还有个精密的体重秤,不光能实时监测体重,连脂肪所占的比率都一清二楚。林佩佩被这个鬼东西搞得时常心惊肉跳,仿佛每一克美味与体重的罪恶转换间都危机四伏,让她随时都有伤身破相的危险。说起来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虽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吾日三称吾身”,林佩佩还是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疲倦,暴躁,尤其可怕的是总感觉喉咙有异物,像有一只手勒在脖子上似的。林佩佩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自己的身体可能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连忙跑百度上搜索病症。这一路相关链接点下去可不要紧,一条条地对号入座之后,原本那些莫须有的症状都被无限度地发扬光大,学术林日益深重地疑心自己得了甲状腺癌,虽然没敢去医院,却绘声绘色地臆想出医生告知她得了绝症的种种场景与细节,立时感觉自个儿不久于人世了,泪飞顿作倾盆雨。
我见她那悲怆不绝万念俱灰的样子,也不敢怠慢。拉她赶紧去医院,一查,不过是梅核气。基本属于“有症状没危险”,但她是“寒痰体质”,因而也有很多的忌口。比如原来尊为抗氧化圣品的绿茶,现在就不宜多喝了;海鲜,猪肉,新鲜水果……全都在忌口的范围内。这下,惊魂甫定的学术林不乐意了:“合着我所有的心头好,就都不能动了呗?这不约等于把嗓子眼儿系起来,等着饿死吗?”
我白了她一眼,为她的一众损友代言:你研习了半天中医,难道不知道“不通则痛”?什么复制粘贴的东西都拿来当圣旨,照本宣科食古不化——不饿死你饿死谁啊?
(已发《扬子晚报》、《东莞日报》、《苏州日报》、《今日早报》、《微型小说月报》、《滨海时报》、《喜剧世界》杂志201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