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简圣诞节平安夜弥撒休闲 |
分类: 坐看云起:闲情篇 |
90末的女儿,对中西方的一切节日都照单全收。尤其是到了圣诞节,因为可以自己动手,在彩灯璀璨的圣诞树上挂满花花绿绿、星星闪闪的小玩意,似乎格外有兴头。
平安夜忽然心血来潮,想带她到附近的天主教堂过一个平安夜,一来哄小朋友高兴,二来,也感受一下天主教文化。到教堂门口,是下午四点半刚过。听说碰巧6点钟有一场平安夜弥撒,难得的是只有这一场还允许“外教的朋友”参加,我们听了喜出望外,连忙领了入场券,在一连声“圣诞快乐”的问候中进入教堂。那是全市最大的天主教堂,又赶上这样隆重的节日,所以尽管距离弥撒开场的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教堂里却已经早早地坐满了人。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家,原本正捧着袖珍本的经书坐在那里“念晚课”,见我带着孩子过来,便跟里面的人商量着挤一挤,给我匀出一个座位来。我谢了他坐下,等他念完了才跟他聊天,知道他是“祖上从义和团时期就开始信教”的传统天主教徒,今天特意从河北赶过来,参加这个圣诞弥撒的。我对于天主教,是纯粹的门外汉,遇到这样一个专业又热心的教内人士,少不了向他请教。他虽然有问必答,但是对那些太过基层甚至幼稚的问题,心里想来是不无懊恼的,所以一颦一笑中,不免流露出一个资深教徒的骄傲和自豪。
到六点钟的时候,能容纳几千人的教堂里已是挤得水泄不通。在教友们热切的眼神中,主礼神父走向祭台,按照相应的程序分别换了紫色和白色的大圆衣,带着他的“兄弟姐妹们”为迎接救主耶稣的诞辰,举行了一系列虔诚而欣喜的仪式:欢庆,感念,赞颂祈祷,讲经布道……我对这些礼节虽全然不懂,对神父讲述的圣经故事,尤其是唱诗班吟唱的那些赞美诗,却是由衷地喜欢——在灯火辉煌的大堂之上,管风琴天籁般悠悠地响起,在众人一次次的起立、跪下、祈祷、落座,再起立、跪下、祈祷、落座的膜拜中,那些乐曲格外显得喜乐,安宁,庄严,神秘,甚至,有一点辽远——在遥远的白冷郡城,“不从人道不坏童贞”的圣母玛利亚,是在怎样的颠沛流离里生下了这个不同寻常的孩子,而那个落生在马槽里的圣婴,是怎样地担负起拯救万民的重任,祂的苦,祂的累,甚至远比祂的慈悲怜悯,更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在整个弥撒仪式中,有两个互动的环节:一个是所有来宾都可参与的“奉献”,(实质上也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募捐);一个是只有天主教徒才能有份的“领圣体”。白衣白裙的小姑娘背了白色的翅膀,扮演小天使,簇拥着一个记不清是修女还是志愿者的人,伸出一只绑在长竿上的金色三角形布袋逐排走过,接受场内人士的捐款,这个“奉献”的过程,情愿而有趣。仪式的尾声,是神父向教友奉献圣体——一元硬币大小的面饼,托在闪亮的圣盘里,光润,洁白,在天主教徒的心目中,那象征的是圣主耶稣的血肉,吃了它,耶稣的肉体和仁爱便会融化在血液里,铭刻在心中,所以对于没有入教的参观者,是没有资格领取的。
弥撒结束后走出教堂的大门,我似乎还没有从那些庄严静美的音乐中完全走出来,小朋友却急急渴渴地忙着在门口的摊位上挑选圣诞用品了。她买了一只大红的圣诞袜,一边在我眼前晃,一边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妈,我希望明天早上我一睁眼,就能看见这袜子里有我喜欢的礼物哦!”我跟她爸相视大笑:带她参观了一个晚上,她对这些新奇的仪式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最后热衷的,居然还是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