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江湖漂,医闹有绝招

标签:
阿简医患纠纷医闹休闲 |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一天夜里,急诊室里忽然送来两个伤员。是两个骑着摩托车的男人,在风驰电掣的飞驰中来了一个狂热的对接,结果双双落马,撂倒在马路上。送到医院来的时候,两个人还是一样的酒气熏天,不一样的是一个虽然胳膊腿儿都挂了彩,但是还能说话能动弹,而另一个却是头破血流,已经不省人事了。
很自然地,医生和护士把急救的主力,投向了那个躺着的。而那个站着的,医生则给他开了单子,让他自己去做检查。紧张而忙乱的几个小时过去,等医生们把这个“躺着的”抢救过来,再想起那个“站着的”的时候,他已经不见了。直到天亮的时候,保安才在医院的草坪上发现了他——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躺下了,而且这一躺,就再也没起来。
这下子医院里面乱了套。家属认定:监控录像在那明摆着,既然病人送到医院来的时候,还可以拿着单子自己走路去别的科室做检查,就说明他当时的状况完全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医生早点对他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护和处理,这么一个膀大腰圆的壮小伙子,根本就不可能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医院的院子里。不管是处理不及时还是不得力,总之现在既然出了人命,医院就有逃脱不了的干系;而医院则认为,凡事都分个轻重缓急,当时急诊科的人手和设备有限,而另一个病人又已经因伤昏迷,既然两个病人的伤情有轻有重,抢救,当然要尽着情况更为危重的病人——走到哪儿,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个病人在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没有遵医嘱去做必要的检查,耽误了抢救和治疗的时机,对此医院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是没有过错。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而病患家属明显开始处于劣势的时候,有人主动热心地找到他们,说是可以帮助家属,“向医院讨一个说法”,条件是给家属几万块钱保底,多出来的部分归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以患者家属的身份到医院来了。先是到院长办公室“讲道理”,一看行不通,便在医院门口扯上横幅,摆上花圈,一干人等披麻带孝、齐刷刷地跪在大厅里,大哭小嚎地悲痛欲绝,把医院弄得就像一个偌大的灵堂,而且一副安营扎寨,不拿到赔偿誓不罢休的架式。“医院经不起这么闹腾,只得拿出了7万多元的赔偿了事。至于他们拿去跟家属怎么分配,具体的数目我就不知道了。”
看着我惊诧的神请,朋友无奈地一笑:“你还不知道吧?很多大医院的门口,都潜伏着这样一帮人的!他们做事的风格大同小异,“帮人出头,收人抽头”,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职业医闹’”。
临床医疗,是个充满风险和变数的系统工程,这期间难免有不如人意的情况出现。一味要求患者家属理解医生的失败,是不公平也不人道的,而把治疗的失败简单地归咎于医生的不负责任,也未必不有失公允。患者要合理合法地向医院争取自己的权益,要诉讼、取证、鉴定……这中间,着实有着太繁杂的一段长路要走。可是靠“医闹”出头来解决问题,这样的“维权”,又总有一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味,胜了,也让人心凉。能不能建立起一条高效、廉价的权利保障通道,让患者家属的求偿权可以在合法的诉讼渠道中顺利地实现呢?
(文/阿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