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钱”的奥运门票

标签:
阿简教育计划门票休闲 |
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盛会来到了家门口,这样的盛事,一辈子大概也难得遇上两回吧?我对体育比赛虽然不够“发烧”,可对这样一场近在眼前的顶级赛事,也未尝没有一点向往。问题是向往归向往,那炙手可热的门票,又到哪儿去淘换呢?
预售初期的网上申购,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挤得上的,那真得有点运气;后期的窗口售票,虽然不像申购那样依靠“撞大运”,可是坐在小板凳上日夜兼程地排上两昼夜的队,那个苦头也不是谁都能吃得了的。于是在申购失败之后我就说:尽人力而听天命,我们积极地试过了,不成,便是我们跟这场赛事没缘,谁(当然是影射家里的某小孩)也不许哭,不许闹。某小孩很懂事,心里虽然不免失落,可还是很善解人意地跟我说:“没事妈妈,在家里看电视也是一样的。再说电视镜头的角度多,又有解说,看得更明白呢!”
小孩她爹心软,小孩越是乖巧他便越是父爱泛滥,于是等小孩睡下之后,他便悄悄地咬着我的耳朵根说:“我到时候还要帮她想办法——不就是排队嘛,早去两天,都有了。”我白了他一眼,“扑通”一下砸在床上表示晕厥,见他毫无反思之意,又郑重其事地坐起身,凑近他的脸,一字一顿地通知他:“你-简-直-疯-了”。
还好在他“疯了”之前,事情居然峰回路转——小孩结业式那天放学回来,一见面就满脸喜色地告诉我:学校要组织一批学生,去现场观看排球和田径两个比赛项目,而她,很幸运地被选为这些学生代表中的一个。一路上,小丫头都在兴致勃勃地跟我传达有关的观赛注意事项,而对于我所感兴趣的门票来路,她却答不上来。
直到看完比赛回来,我才从她拿回来的门票上看出了个究竟——那是一张“教育计划用票”,项目和位置都不错,票价却只有5元人民币。我问女儿什么时候交钱,她说这票是免费的,“不光免费,教委还给每个学生发了30块钱呢”。
免费看比赛还倒贴钱,这可真让我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于是上网搜了搜这个“教育计划用票”,才知道是“北京奥组委为了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通过较低的价格,采取有组织定向销售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集体观看奥运会体育比赛(不含开幕式、闭幕式)的门票。”这样的门票总量近100万张,旨在让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大中小学生,能够有机会亲临奥运赛场,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从而给更多的青少年留下终身难忘的奥运记忆。
说到这个“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我倒想起一件事来。大概能有一两年了吧,女儿的学校就时常发些有关奥运知识的小读本,并且号召学生查资料、做小报,或是搞一些与奥运有关的主题班会,奥运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有一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势头。现在,我家这个9岁的小丫头,不光可以准确地说出很多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甚至连诸如“托马斯全旋”跟“并腿全旋”的难易程度、得分高低之类,这些在我看来颇具专业性的问题,都说得有板有眼,条条是道。我问她这些东西都是打哪儿知道的,她说:“哪儿都有啊!奥林匹克读本上,《奥运ABC》(电视节目)里,你只要留心听听看看,哪儿都有。”
我看看她那轻描淡写的神情,时常在惊喜之余暗自感叹:到底是主办国的奥运哪,影响果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