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饽饽熬小鱼:贴心的天津小吃

(2007-11-07 09:25:18)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人文/历史

传统风味

农家菜

分类: 坐看云起:闲情篇
 

贴饽饽熬小鱼:贴心的天津小吃

 

 

    黄金周去天津,很幸运地吃到了一顿地道的传统风味美食——贴饽饽熬小鱼。手掌大小的饽饽,色泽金黄、外皮油亮,形状犹如双手合掌;小鱼长不过两寸,密密匝匝地堆放在盘子里,看去其貌不扬,却个个汁浓味美、滑嫩鲜香。 

   

    很多年前,我曾在天津的亲戚家,吃过真正的柴锅贴饼子熬小鱼。一口直径约有八九十公分的大铁锅里,底下炖鱼、锅沿儿上贴饽饽,锅下的灶膛里跳跃着带柴草香味的金色火苗,锅上蒙着湿布的木头锅盖上袅袅地冒着雪白的热气。当最后一把柴草烧完,掀开锅盖,一团云雾般的水气快速升腾起来又徐徐地散开,展现出大锅里那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一圈金黄的饽饽整齐地围在浓汤挂汁的小鱼上面,如同一排佩戴金甲埋伏在此的士兵,贪婪地趴在那里闻着满锅的鱼香。舅妈把饽饽一个个拣出来,靠锅的一面已经结了一层金黄的嘎、咬上去外嘎酥脆内里暄软,沙沙地带着淡淡的甜香;熬小鱼则是肉嫩刺软、鲜香醇厚,又因鱼粮一锅,香味混合,饽饽渗有鱼鲜味,小鱼透出玉米香,那美妙的滋味,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后来,随着煤气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种烧柴的大铁锅逐渐在城市里消失了。再想吃那喷香的饽饽小鱼,也成了一种奢望。这些年来,我一直到处寻找着味道对路的贴饽饽熬小鱼,可遇到的那些死哒哒、粘塌塌的玉米饼子,每每令我失望。这次去天津,偶然与这失散了几十年的美味不期而遇,心中有一种故友重逢般难以言传的欣喜。小时候只知道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好吃,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次特意跟厨师讨教,才知道这一道看似简易的饭菜里,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贴饽饽要用本地的新鲜玉米,磨成比小米粒略小的细碎颗粒,再配上一定比例的鲜黄豆面,用热水搅拌和好;鱼要白鳞的小活鲫鱼,去鳞、净膛后洗净,滚上面粉在油锅里煎至金黄,再把事先调好的鱼佐料烹到锅里,加盖焖几分钟后再添水。锅开后,把玉米面团成手掌大小的饽饽贴上锅。烧火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文武火候,要在熬鱼的汤汁基本上熇干、饽饽嘎金黄而不糊的时候收火。至于什么时候该用文火什么时候该用武火,那就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了。

 

我静静地听着厨师的话,心里的喜悦却一点点变成了怅惘——我打听这么明白又有什么用呢?没有农家大锅和柴草这些专用设备,就算淘换来了合适的原料又掌握了制作的工艺,到头来也还是无法享受到它的原汁原味——这,也许就是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文/阿简)

 

                            贴饽饽熬小鱼:贴心的天津小吃

                          (发于《山西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