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人文/历史传统风味农家菜 |
分类: 坐看云起:闲情篇 |
后来,随着煤气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种烧柴的大铁锅逐渐在城市里消失了。再想吃那喷香的饽饽小鱼,也成了一种奢望。这些年来,我一直到处寻找着味道对路的贴饽饽熬小鱼,可遇到的那些死哒哒、粘塌塌的玉米饼子,每每令我失望。这次去天津,偶然与这失散了几十年的美味不期而遇,心中有一种故友重逢般难以言传的欣喜。小时候只知道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好吃,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次特意跟厨师讨教,才知道这一道看似简易的饭菜里,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贴饽饽要用本地的新鲜玉米,磨成比小米粒略小的细碎颗粒,再配上一定比例的鲜黄豆面,用热水搅拌和好;鱼要白鳞的小活鲫鱼,去鳞、净膛后洗净,滚上面粉在油锅里煎至金黄,再把事先调好的鱼佐料烹到锅里,加盖焖几分钟后再添水。锅开后,把玉米面团成手掌大小的饽饽贴上锅。烧火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文武火候,要在熬鱼的汤汁基本上熇干、饽饽嘎金黄而不糊的时候收火。至于什么时候该用文火什么时候该用武火,那就要靠平时积累的经验了。
我静静地听着厨师的话,心里的喜悦却一点点变成了怅惘——我打听这么明白又有什么用呢?没有农家大锅和柴草这些专用设备,就算淘换来了合适的原料又掌握了制作的工艺,到头来也还是无法享受到它的原汁原味——这,也许就是现代生活的舒适、便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