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声嗟叹:世事篇 |
(儿童村入口,象征母爱无私与伟大的雕像)
在锐博客上看到“走进大连儿童村”的公益活动专题,不由得想起了十几年前,我去参观天津SOS儿童村的那段往事。
那时候的儿童村刚刚建立两年。远远望去,那个由一群欧式单体小楼组成的小区,有一点童话世界的味道,然而事实上住在那里的,却是一群原本最最不幸的人——不同姓氏,不同性格的孤儿们,因为相同的身世聚集在这里,与有着同样命运的伙伴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家,有兄弟、有姐妹,更有一个全天守护在他们的身边,料理他们的生活起居,关爱他们身心成长的SOS妈妈。
http://www.tj.xinhuanet.com/jdwt/2005-06/24/xinsrc_3206022416535311953517.JPG
(没有新郎的新娘,把伟大的母爱献给了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们)
晚上的平安夜联谊舞会上,村长把各个家庭的妈妈都请来了。我对跳舞一向没有兴趣,所以干脆坐在一旁,帮一个妈妈看管她三岁多的小儿子。那小男孩好像跟我特别有缘,整个联谊会始终依偎在我的身边,跟我聊天、唱歌、讲故事,可是只要音乐一响起,他便立刻进入状态,随着乐曲的节奏不停地雀跃,让我惊奇的是,不论曲子的节奏快慢,他居然始终能够踩到拍子上。我对他的乖巧伶俐欣喜不已,于是翻遍了衣服上的口袋,找出一板巧克力给他作为奖励。他起先笑眯眯地推开我的手连说“不要”,见盛情难却,最后才接过来把它往兜里揣。巧克力挺大,他的衣兜又很小,他把攥着巧克力的小手,在几个口袋间一次次地插来插去,总也装不下。最后,他大约是准备放弃了,像是跟我解释又像是自嘲地一笑:“不能放!”
我看他那个认真的样子,早已经忍俊不禁,见他总算罢手,就对他说:“不能放,那就把它吃到肚子里吧!阿姨帮你掰开。”他却一下把拿着巧克力的小手藏到身后,扑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说:“不,回去跟哥哥姐姐吃。”
我的心里一阵感动: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复杂的家庭背景,可是,他已经懂得自觉地与家庭成员分享了。
很多年后我还记得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后来听说他学了乐器,长大以后还在天津市的一个什么比赛上获了奖。尽管跟他仅仅有过一面之缘,我依然相信他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然而作为一个家有琴童的母亲,我更相信在他学琴的这些年里,他的妈妈为他付出了怎样的苦心。
离开儿童村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天上下着小雪,细碎的雪花慢慢悠悠地飘下来,在街灯下飘飘洒洒地漫天飞舞。我望着村口的那座雕像,心头掠过一阵深深的怜惜和淡淡的忧伤——一位妈妈左手抱着儿子,右手牵着女儿,昂首挺胸地在风雪中伫立着,文静的脸上散发着母爱的光辉,是那样的坚定而安详。这些年轻的妈妈们,不仅要比普通的母亲多付出几倍的辛劳,更要有多出几倍的担当——那一座座看去美丽宁静的小楼里,每天要发生多少辛酸与幸福交织的温情故事,那些可敬的妈妈,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之后,又有谁来抚慰她们的寂寞和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