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2年4月22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皆有道,茶者亦然。
茶道,是品茗赏茶的美感之道;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以身体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社交、礼仪和修行四个因素,乃茶至心之路,心至茶之道。
茶可清心、可静神、可去杂念,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高度合拍,也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以求达到“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作《饮茶歌·逍崔石使君》,诗中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佛教和茶之结缘早在晋代已传佳话。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
佛教于公元前6--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于两汉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而茶亦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更是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在金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之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感情。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颇有好处。
禅茶讲究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行茶道者一身素衣,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发于自然,任由心性,带领观者一起进入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之境界,茶汤未入口,神清,心已远。
4月22日,我们在朱家尖莲花岛观赏了优雅的茶禅表演,主人沙总还亲自表演了精湛的茶艺。
*****************************************************************************










千手观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