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2年4月22日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即自觉者,其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级,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意味着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
阿罗汉有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据佛经记载,十八罗汉最初应为十六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是佛经中提到最多的一组罗汉。佛涅槃后,曾令十六大阿罗汉永住人间,济度众生。后来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发展为十八罗汉,关于新补上的这两位,说法不一。
一说是著《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玄奘,一说是伽叶与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则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民间工艺品中的十八罗汉多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关于十六罗汉的生平资料很少。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受到佛教徒的普遍崇奉,为其造像也逐渐流行起来。但是《法住记》中并没有对十六罗汉的的相貌进行具体描述。因无经典仪规依据,罗汉像的造型随各代艺术家对佛教知识的理解和艺术修为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
在现今中国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舟山莲花洋上莲花岛的罗汉造型乃借鉴了当地渔民的形象而创作,其造型更加多样,风格更加活泼,简直就是各种扮萌,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













刺激我长得老相是伐,你们这些坏人!









那副造型也想要钱?告诉你,得学红会,要有气势,要张牙舞爪,得这样子知道不?
排场大才能要得来大钱!



荣誉证书也得配上,不能让人白捐。
亲,您要捐多少?















所以,各位亲,一定要勤运动多锻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