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1年7月28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培养出不同的饮食口味,造就了人们迥异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表现方式:西北大地苍茫广袤,故而有安塞腰鼓震九州,有凄厉爆裂猛秦腔;江南水乡多连绵丘陵小桥婉转,故而有缠绵唯美的昆曲和小家碧玉般温婉柔和的越剧。天高云淡,寂远辽阔的青藏高原,唯有嘹亮雄浑的声音才能与天地交流;水草肥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草原,除了深情的长调,还能以怎样的形式去对话内心?川剧里有着辣妹子的爽朗,在富饶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大秧歌充分地展示了东北人民豪爽率真泼辣的性格特质。
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大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想该用什么词语去形容东北的秧歌时,脑子里响起一首歌曲的旋律,想了半天,觉得最贴切的还是这首歌《大姑娘美来大姑娘浪》,虽然更准确地说她是一首二人转曲子,但是其关键词拿来形容大秧歌却是最为贴切的,那就是——浪!
此浪非彼浪,不是放浪,不是水性杨花,而是一种打内心深处而起的满足和自信,是欢快,是干脆,是奔放,是洒脱,是对生命原始欲望最深切的尊重和最直接的表达。
所以,大秧歌才老少咸宜,男女皆宜,全民皆宜,连原本含蓄羞涩的观者都忍不住在热烈欢快的唢呐和激烈的锣鼓声里走上几步四方步。
奥运后也许我们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大国崛起,但是确实带火了傍晚时分的广场集体运动,南方大都流行集体舞交谊舞,而自山东开始越往北,秧歌的阵势就越大,其服装也越花哨。
从松花湖回到吉林市区,恰逢薄暮时分,一众秧歌爱好者已经聚齐,且装扮齐整。见我们一脸好奇宝宝的样子,一位身穿花布衣头戴假发套扮老奶奶的老大爷招呼道:问我吧,你们想知道什么?我什么都可以告诉你们。
大爷告诉我们,这支秧歌队全名叫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秧歌队,因长年在世纪广场练习故也叫广场秧歌队,高峰时共有160多名成员,经常参与活动的有50-80人,队员年纪最大的为85岁,最年轻的大约在47、8岁。队员每年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大部分用来支付鼓号队工资,小部分补贴演出服装,若有结余,也会组织会员外出旅游。老大爷特别骄傲地说,他们这支秧歌队曾参加2001年风采杯全国秧歌大赛并获得了最高奖。
声名在外,他们也便有了一些演出机会。大爷说,他们每年大约有70场演出,每逢春节在北山公园前广场的演出会给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
身穿花布衣头,戴假发套扮老奶奶的老大爷。
上场前抽根烟吧。
大爷们的烟盒里藏着个小秘密,既有买来的现成的常规烟,也有自己动手开发卷的烟,原因无它,既省钱毒性又低。
热烈欢快的唢呐和激越热情的锣鼓声一响,广场秧歌边拉开了帷幕。
当然上场也是必须要扭上去才过瘾的。
虽然只是寻常日子里的常规练习,人们还是盛装上阵一丝不苟,不过,有个老大爷对我们的赞誉很不感冒,他说,这个不好看,你们要拍好看的照片,得让他们穿演出服装。统一着装自然有范儿,但眼前看到的景象才是真实。人生之道是寻常,做好寻常事儿,过好寻常人生, 那才是高手。
这两位大爷的表演实在太给力了。
走场时比较稳健,边走边扭,互相之间常有逗趣,同时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等。
大妈们穿啥的都有:旗袍、斜襟衫、韩服、礼服------穿什么不重要,开心才是皇道。
这位大妈是女打头的(秧歌队有男女两名领队,叫打头的)粉红的花儿头上戴,粉红胭脂抹上腮,老来俏!
男人无论多大年纪都喜欢20几岁的小姑娘,这是本能。
女人无论多大年纪都执着地追求臭美,这也是本能。
对男人来说,保持青春的法宝是事业有成和有美相伴;
对女人来说,保持青春的法宝是奥迪和迪奥。
这位就是秧歌队里的大姐大——今年85岁。
男打头的老爷爷,控制速度和变换队形。
男扮女装
姐妹花,表情太可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