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1年7月29日晚 吉林市松花江畔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且将这满怀的忧伤都叠进河灯里,将那满腔的思念都倾入江水中,随波而下,一去千里,再不畏江头与江尾的距离。此水不休,此恨不已,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放河灯最早起源于印度,原是一种宗教活动。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这是异国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放河灯的习俗亦源远流长。据《山西省地志》载,山西黄河边的河曲县每年于夏秋两季都会在一个称做“西口”的摞坝处搭台唱戏,上演先人的英雄故事。戏罢放河灯,为的是给当年在黄河上走船丧生的船工们超度亡灵,怀念的是走西口的曾经。
松花江从前是一条运输古道,从长白山下来的运输船只都顺此江到达吉林,尤其是木材,只有通过放排人才能走出深山。江道上哨口险恶,稍有闪失就会人排俱亡。风萧萧兮易水寒,多少勇猛汉子兮一去不复返。为寄托哀思,也怕屈死的冤魂在江上萦绕,于是,痛失男人的家人们就在江岸上烧香摆供扎灯,并在灯上写上死者名字,灯儿顺水而去,流了多长,思念便被拉出多长。
松花江河灯最盛之地当属吉林市。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在这儿建立水师营,古称船厂。由于当时木工落后,无论是捞木还是造船,总是死伤甚众,以致人心不稳。管理船厂的都统为稳住人心,便在当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请僧人到江边做法事,为死者超度亡灵。此后,每年的中元节,但凡家中有亲人故世,家人就会到江边放河灯。同时,北山玄天岭上的山头、山谷、山道旁、古庙前也高悬莲花灯,围绕整个船厂的松花江两岸到处是闪闪的河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松花江河灯与当地民间文化渐渐溶为一体。在关东地面上,有俗语云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也就是说如果七月十五庄稼长势喜人的话,那么当年收成就差不了。由于旧时生产力落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人们将收成好坏归于鬼神和祖先的功劳,每每隆重祭祀。每年一到七月十五这天,老人们就会说,扎点灯笼给鬼吧。
给鬼魂送盏亮灯,顺便也让自己的祖先回来看看家族过得兴不兴旺,庄稼收成好不好。
时至今日再点灯,与鬼魂无关,与追思也许相关。吉林的彩灯文化节是当地政府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老百姓借机乐乐自然也是一桩美事。生活本来就是要折腾着过才能热气沸腾,其乐无穷。
彩灯文化节以松花江为依托,在吉林大桥至临江门大桥之间约2600米长的江面上展出66组巨型彩灯,最长的灯组超过180米,最高的灯组近20米,再加上数万盏形态各异的小型彩灯,灯阵总面积可达3万平方米。
彩灯节展出的彩灯题材十分丰富,有莲花灯、鱼形灯、八宝灯、船形灯、大雁灯……数万盏流动彩灯汇成空前的彩灯盛典;锦绣前程灯、马到成功灯、一帆风顺灯、平平安安灯、鹏程万里灯等将江面点缀得灿烂美丽。
流光溢彩的吉林大桥
松花江边的城市雕塑
童话般的天主教堂。
去过那么多国家和地方,这是我们见过的夜景最漂亮的教堂。
江边有很多卖小玩意儿的摊子。村妇看中了能发光的兔耳朵,欲买,被批浪费,只好跟练摊的姐姐借来拍照留念------胸中那个凄苦啊!
严厉谴责皇帝同志不考虑女性同志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不认真对待村妇同志的臭美需求。(皇帝说了,这样黑我我心有不甘)
严重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