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造假丑闻是否带来审计软件的春天?
(2011-06-12 23:19:27)
标签:
中概股丑闻审计软件 |
分类: 互联网 |
3月至今两个多月间,已经有18家中国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过去10年里积累起来的市场信誉,也许在最近3个月里土崩瓦解。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当年有5家中概股累计涨幅超过1000%。但正是因为这些公司的业绩好到令人难以置信,很快便遭到做空者的调查与猎杀。而在猎杀中,中概股曝出的桩桩造假丑闻,震惊美国上下。自美国证监去年加强审查华企借壳上市的会计帐目后,虚报业绩愈揭愈多,沽空在美挂牌的中资潮即将出现,彭博中国反向并购指数半年重挫41%,华企泡沫较科网泡沫更为逼切。美证监去年开始对反向收购展开广泛调查,当中借壳上市的程序错漏百出,被揭发虚假发票、董事资格不符等问题。在中概股丑闻中,几乎所有事发企业都被发现其国内工商资料和纳税记录上的利税、资产、收入数据,与它们递交给SEC的财报数据相差十倍、百倍,甚至无限倍。还有比企业自己造假更可怕的事--"中国国有银行的工作人员,居然敢在银行里当面给我提供假的对账单"。
中概股问题频发,突显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中概股的内控控制体系不健全,而且很多的问题出现在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上。公司的管理不透明,管理层诚信危机并凌驾于公司管理之上。另一个则问题来自审计方面内控问题。由于现场熟悉中国情况的审计的审计员并不受审计监管的制约,他们往往是外包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专门外聘的从事中国业务的审计员,他们不需在审计报告上签字,而是由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审计师签字。从而从公司方面以及从审计方面都突显出内部控制规范的问题。
中美两国的监管部门历经近四年磋商,最快将在数月内达成一份跨国监管协议。.一位前任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说,中国大陆的会计所虽不能独立承接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但往往大量参与到工作中,由同一品牌下国外分支事务所的会计师签字。
这一监管协议的签订有可能对中概投的造假现象起到一定监管及抑制作用。同时对于公司与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将会更趋严格。
作为未来具有审计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确保对于客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的同时,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审计风险亦需关注。而目前中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还是用比较原始的EXCEL还处理数据,或者用比较简单的审计软件用以简化工作量。而对于文档的整理、及审计风险的把控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之上。还没有考虑到会用审计软件去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中国会计师事务所需在审计程序及审计应用软件方面加强以使自身具备审计在美国上市公司。
而这一监管也将要求公司未来将提升内审部门的地位并赋予内审部门更多的权利。以往公司的内审都会外包给顾问公司,由不了解公司业务顾问公司建一堆跟企业实际情况不搭边的流程,并最终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通过SOX审计。而未来内审部门需更深入的了解公司内部管理流程,需更深入的理解财务核算流程并及时发现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这要保证内部控制部门能系统、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的应用将不可避免。这样的一个审计软件不仅仅是简化内审的工作量,优化文档的整理。更重要的是,该审计软件能够能公司存在的风险的及时把控。内审部门的审计软件的应用将会同审计公司审计软件将比较好的对接,这样也会优会并加快审计程序。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据介绍,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版的推出,中国的股市亦同国际接轨。中国未来对于股市的监管将会加强。这样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国对审计质量的重视及监管力度的加大,对于审计中的重要工具审计软件重视也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此次中概股造假遭到做空者的集体团猎似乎是一个催化剂,促使更多的集团及会计师事务所寄希望像审计软件这样硬件设施的提高以加强内控,降低风险。
中概股问题频发,突显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中概股的内控控制体系不健全,而且很多的问题出现在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上。公司的管理不透明,管理层诚信危机并凌驾于公司管理之上。另一个则问题来自审计方面内控问题。由于现场熟悉中国情况的审计的审计员并不受审计监管的制约,他们往往是外包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专门外聘的从事中国业务的审计员,他们不需在审计报告上签字,而是由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审计师签字。从而从公司方面以及从审计方面都突显出内部控制规范的问题。
中美两国的监管部门历经近四年磋商,最快将在数月内达成一份跨国监管协议。.一位前任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说,中国大陆的会计所虽不能独立承接在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但往往大量参与到工作中,由同一品牌下国外分支事务所的会计师签字。
这一监管协议的签订有可能对中概投的造假现象起到一定监管及抑制作用。同时对于公司与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将会更趋严格。
作为未来具有审计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确保对于客户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的同时,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审计风险亦需关注。而目前中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多还是用比较原始的EXCEL还处理数据,或者用比较简单的审计软件用以简化工作量。而对于文档的整理、及审计风险的把控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之上。还没有考虑到会用审计软件去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中国会计师事务所需在审计程序及审计应用软件方面加强以使自身具备审计在美国上市公司。
而这一监管也将要求公司未来将提升内审部门的地位并赋予内审部门更多的权利。以往公司的内审都会外包给顾问公司,由不了解公司业务顾问公司建一堆跟企业实际情况不搭边的流程,并最终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通过SOX审计。而未来内审部门需更深入的了解公司内部管理流程,需更深入的理解财务核算流程并及时发现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这要保证内部控制部门能系统、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的应用将不可避免。这样的一个审计软件不仅仅是简化内审的工作量,优化文档的整理。更重要的是,该审计软件能够能公司存在的风险的及时把控。内审部门的审计软件的应用将会同审计公司审计软件将比较好的对接,这样也会优会并加快审计程序。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据介绍,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
另外,随着中国国际版的推出,中国的股市亦同国际接轨。中国未来对于股市的监管将会加强。这样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国对审计质量的重视及监管力度的加大,对于审计中的重要工具审计软件重视也是一个大的趋势。而此次中概股造假遭到做空者的集体团猎似乎是一个催化剂,促使更多的集团及会计师事务所寄希望像审计软件这样硬件设施的提高以加强内控,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