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乐园 (连载三)

(2011-08-29 09:44:33)
标签:

杂谈

分类: 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本文是我的第二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考虑到许多家长的需求,先在博客中发出来。所以本文谢绝转载,禁绝抄袭,如有读者今后在报刊杂志或书籍中发现雷同或相似的段落篇章,请举报到我的信箱或博客留言、评论中。

    我的第二本书正在写作中,写作体例与第一本大致同,内容为第一本书没写到或论述不够深入的教育话题,两本书合起来,可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概念框架。相比第一本书,第二本书更多地把学校和家庭进行了联系,每个话题都有更为深入的探讨。预计明年下半年和读者见面。

如何选择幼儿园

     经常遇到家长在择园的问题向我求助,一般都是罗列几所幼儿园的特点,然后问我上哪家好。这是个难题,因为判断一所幼儿园合适不合适,要综合分析好多信息,而家长提供的往往是一些很简单的外表化的信息,我很难通过这些浅表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

下面的一些观点,希望对家长选择幼儿园有所帮助。

    就像反对疯狂的择校行为一样,我首先反对疯狂的择园行为。真想不通,那些要家长排一宿队,然后只是发个排队号,还要用考试题来考孩子和家长、设置种种筛选手段的“重点幼儿园”有什么让人疯狂追逐的价值?如果一所幼儿园办得极好,让人们趋之若鹜,只能招三百人,结果有三千人报名,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抽签摇号的办法来选择?如果它不能以公正心和平常心来对待所有的孩子,而是以“考试”来筛选,只能说明它的管理者缺少教育底气,满脑袋市场意识,这种情况,又怎么能奢望它为我们的孩子的智力发育和道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呢?

    对于一些所谓的“特色幼儿园”,家长也应持谨慎的态度。首先我们要对其是否具有提供“特色”的能力进行考证。我见过一些所谓的“双语幼儿园”,实际上教师掌握的英语单词不超过一千个,这怎么有能力去教孩子双语呢?有的幼儿园为了高收费,故意弄一些“特色班”,宣传得很好,结果进入这些班的孩子,既学不到多少才艺和知识,也没得到更好的启蒙教育,反而被大量剥夺玩耍的时间,且开始反感所学的东西。“特色”变成了“特别损坏”。即使幼儿园聘到了真正懂英语的人,开了英语课,难道就变成“英语特色幼儿园”了吗;或者请来会画画的人,开了美术班,就叫“艺术特色幼儿园”?学前教育有其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的孩子们尚处于启蒙教育的初级阶段,如果教育方法不得当,可能恰好把孩子的外语天赋扼杀了,或把一个孩子的绘画爱好给消解了。我尤其怀疑那些办“特色班”的幼儿园行为动机。假如你真有能力办特色班,为什么不把好的特色教育送给所有的孩子呢?答案只能是两种:要么不具有办特色班的能力,只是用一个假概念乱收费;要么太势利,管理者所爱的不是所有的孩子,是钱——那么,家长有必要去迎合吗?

    现在还动不动就出现“天价幼儿园”。在一个价值观普遍和金钱捆绑的年代,很多人误以为花钱就能买到教育,花更多的钱就能买到更好的教育——这样的想法还是交给那些钱多得烧得难过的人吧。幼儿园就是个委托代管孩子的地方,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家长看孩子,不是教育机构,所以不要把教育任务一并委托给幼儿园。只要孩子在那里安全快乐就可以了,而且离家不必太远,不要在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圆圆小时候上的都是最普通的幼儿园,从师资到设备都是很平常很简单的,但她上过的几个幼儿园至少一切方面都在一个正常值内,大多数教师心地善良,对孩子很好;即使有的教师不理想,至少没有任何突破底线的变态行为,比如打骂孩子;幼儿园也没有不可容忍的陋规。为此,我已感到万分庆幸。

    也许整个社会的浮躁影响到幼儿园的单纯,也许传媒的发达放大了当下幼儿园的问题,也许是缘于家长们只有在有事时才来找我,现在,我更多地看到了问题的一面,感觉能选择到一所正常健康的幼儿园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幼儿园的陋规让人忧心忡忡,甚至触目惊心。

    比如有的幼儿园规定小朋友必须在规定时间吃完饭,吃不完,老师就再往碗里多添饭,要求孩子必须都吃下去;有的幼儿园把孩子们管得太死,每天要上课,下课也不许随便离开座位,孩子晚上回家还要写作业;有的幼儿园制定了各种详细的评比规则,孩子们一进入幼儿园就被强行纳入各种竞争的轨道,整天为得了几朵小红花、是否得到表扬、是否得到好成绩而纠结痛苦……这样的幼儿园已不是幼儿园,简直成了幼儿的精神监狱。

    所以,如果问我如何选择理想的幼儿园,我要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硬件不是最重要的,择园时要重点考察绝大多数孩子在这里快乐不快乐,是不是喜欢每天来上幼儿园——此中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所以不必被一些幼儿园的豪华设施晃花眼睛,孩子需要的其实并不多,只要两三部滑梯、几架秋千、一个沙坑、一些书、一些玩具,外加能奔跑嬉戏的场地就可以。当然,有更好的设施不是件坏事,家长要牢记的是,能看到的设施和奖牌只是附加值,幼儿园的主要价值恰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需要你用心考察的——除了孩子们的快乐问题,还有下面几个方面要注意。

    第二,孩子们来幼儿园不是“上学”,而是“玩耍”。幼儿园有学习活动,但没有“上课”的概念。学习内容必定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是活泼有趣的,比如做手工、做游戏。没有当下那种学拼音或学英语单词的“功课学习”,当然也没有传统的书面作业,没有考试,没有学不会的难堪和尴尬。教育家杜威说“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一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整个幼儿园的管理价值取向不是如何让孩子们学得好,而是如何让孩子们玩得开心。

    幼儿教育最大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天性得以正常表达,才能更好地在未来适应社会化要求。现在幼儿园教育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人们不理解什么是“学前教育”,错把学前教育做成“前小学教育”。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已经不合理,学业负担太重,已经对儿童造成伤害。如果再把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放到幼儿园,它对幼儿的伤害就更为严重,不但无助于“启蒙”,还会“致愚”,既可能永久性地伤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智力,也可能伤害他们的心理。

    目前很多幼儿园设施都太奢华,课程设计太复杂,有游戏没快乐,有学习活动没有智力成长。这些幼儿园没有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只是一厢情愿地做事。剖析其终极服务目标,更多地是为机构和管理者服务,而不是幼儿。这背后是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当然,很多情况下,幼儿园是出于迎合家长的需要,才承诺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会学多少英语单词、多少生字等。幼儿园作为行业机构,应遵循教育科学,不能被社会上一些庸俗需求所摆布。养猪的人,不能因为人们现在愿意吃瘦肉不愿意吃肥肉,就给猪大量喂食瘦肉精;做教育的人,更不能因为社会上某些畸形需求,就无视自己的行业规范和职业良心。当然这也涉及一个从业者的素质问题,尤其是管理者。有不少幼儿园管理者只有跟风的能力,没有思考的能力。不是他们不愿做,而是不知如何做。所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才是改善幼儿教育的根本;只是着眼于改善硬件,不过是满足了管理者的需求和政绩的需求,对幼儿其实没太大意义。

    第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越自由的幼儿园越好。这样的幼儿园,除了一部分活动和吃饭需要时间统一,其余时间孩子们都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他可以选择迟到早退,可以选择不午睡,可以选择某顿饭吃得多些或少些,可以选择随时上卫生间,可以玩积木也可以选择画画。老师领着大家唱歌时,他想唱就唱,不想唱就可以不开口,而不会受到指责。

    表面上看,这样的幼儿园太没规矩。事实上,这种“没有规则”,恰是一个人早期成长最需要的“自由的氛围”。在自由的氛围下,儿童内在的心理秩序感才不会被打乱,会依自然提供的基因有序生长。我不赞成在幼儿园以“纪律”来处处要求孩子们。幼儿园有的纪律是必须的,比如不能打人,自己的杯子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但教育中的很多“纪律”不过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比如做操整齐,老师讲故事时手放到背后等。形式上整齐划一的东西对幼儿来大多没有意义。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还是个“小动物”,他还是一个自然的人,不是一个社会的人。不尊重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生长规律,把“纪律”这个属于成人社会的东西早早套到孩子身上,就是给他们早早戴一个“紧箍咒”。这个圈圈无论是对孩子的心理还是生理发育,都会形成限制和束缚,都是负面的。

    一所“自由”的幼儿园可能不如那种整齐划一的幼儿园看起来“井井有条”,管理工作表面上看来可能更复杂一些,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其实更简单。教师如果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所有的孩子,不停地指点。说实在的,那样不但老师累,孩子们也很累。孩子们其实经常是专注的,并不喜欢自己玩耍时有人监督。只要安全,老师就应该尽量和孩子做到两不打扰。这样的幼儿园,老师和孩子都不会无端地耗费能量,都会感觉幼儿园是个轻松的地方。

    教师并非越劳累越好,教育之美经常就在于它的简单。例如有的老师看到孩子洒了饭,她只是帮孩子收拾了,再给孩子盛一碗,耗时两分钟;而有的老师看到孩子洒了饭,除了花两分钟收拾、盛饭,还要再花几分钟来教训孩子,甚至给家长打电话、到墙上的评比栏中给孩子记过失——后一个老师显然比前一个老师做得多,更“辛苦”,可这有意义吗?我知道很多老师就是在这样没有意义的行为中浪费着自己的精力,辛辛苦苦做着一些反教育的事,弄得自己和学生都筋疲力尽。我看过一个比喻,觉得说得非常好:最好的老师像一个称职的仆人一样,需要的时候会及时出现,不需要的时候则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给孩子自由选择,是比“立规矩”更重要的早期教育内容。固然我在送女儿上幼儿园时,有意影响她,让她能在幼儿园安然地睡午觉以及在幼儿园“听话”。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赞成幼儿园要统一睡午觉或赞成它所有整齐划一的行为,那最多是我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妥协的一种表现。

    第四,幼儿园基本上不搞评比和竞争。没有评比,就会较少产生歧视和偏见,孩子们自然生长的心态不受到打扰;没有竞争,就不需要紧张和心理失衡,自卑和攀比就缺少了生根的土壤。在这样的幼儿园,孩子们头脑中没有“好孩子”、“差孩子”的概念,没有“表现好”与“表现差”的区别。当然,如果他们哪些事情做得好,老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哪些事情做得不好,老师会友好地告诉他怎样做就会更好。

    幼儿体内能量很少,仅够成长之用,没有多余的用来应付竞争。在幼儿园这根起跑线上,他们就被当作一个个独特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当作团体人之一去比较;他们以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以自己的目光去评价自己和他人,能量不分散,“个性”的芽就会在他们体内萌发,他的人生才会变得有力、有创造性,而不是只做一个无力的附庸者,终身活在别人的想法下、活在别人的目光中。

    可以说,这几条择园理念是一种理想,以这样的理想选择幼儿园似乎有难度,但我们可以力求接近。考察一所幼儿园如何,我们是无法挖掘出幼儿园的理念,再去套我们的理想的。但考证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每天早晨去观察一所幼儿园或一间教室门口孩子们的入园状况,绝大多数孩子是高高兴兴走进去,还是哭闹着不肯进去。也可以和亲戚朋友打听一下,他们的孩子是喜欢去幼儿园还是不喜欢。同一所幼儿园孩子们身上具有普遍的情绪特征可以告诉你很多,而且很准确。

不上幼儿园可不可以

    选择一所理想的幼儿园不是件易事,那么,如果选择不到,孩子不上幼儿园可以吗?

    有位家长说他一家人从天津迁到上海,在孩子上幼儿园问题上遇到困难。在天津时,幼儿园不教孩子学文化课,为此还特意给家长开了会,说明幼儿园孩子的小手肌肉还没发育好,过早写字是不对的;幼儿园只开设手工课,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手的灵巧性。幼儿园其它方面管理也很好,所以孩子在天津的幼儿园一直非常快乐。后来他工作调动到上海,全家人跟着过来。但孩子在上海所送的这家幼儿园的教育跟天津那家完全不同,这所幼儿园天天要上课,到孩子们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时,拼音就都学完了。孩子到了这里,一下子就显得很“落后”,不会抓笔,也不认识拼音,在幼儿园被小朋友笑话,说他笨,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总说自己笨,很不自信;再加上常常因为写不好作业挨老师批评,孩子变得非常害怕上幼儿园。

    这位家长打听了一下,周围几家幼儿园差不多都是这样,而朋友推荐的两所不学文化课的幼儿园又离家太远。于是问我,可不可以不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妈妈正好近几年不上班,每天只让妈妈带着行吗?他的担心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孩子不和小朋友接触,会不会影响他以后和同学相处;二是不上幼儿园,会不会存在幼小衔接的不习惯问题;三是如果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别人问为什么不上学怎么回答——许多人已习惯把上幼儿园说成是“上学”——这个问题总是让孩子和妈妈非常难为情,也担心这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

    这种情况,我赞成孩子退园。习惯的力量常常让我们忘记事情的本来目标。如果送孩子到幼儿园是因为这样一些原因:家里没人照顾孩子,希望孩子有更多的玩伴,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智力启蒙等,那么当这些因素不存在时,还有什么送的必要?

    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家长在家中完全可以实现,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背古诗,一起做智力游戏等等。它可能和理想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不一样,只要做得好,效果是一样的。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以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人,如果平时找不到一起玩的小朋友,则可在傍晚和周末尽量带孩子接触小朋友。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将来的人际关系不是问题。

    幼小衔接的问题也不需要担心。那种认为习惯了在幼儿园上课、写作业,上小学就会更习惯上课和写作业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在幼儿园被管束过度的孩子,上小学后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注意力涣散;在幼儿园被作业奴役过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就会出现厌学的症状。一个人坐监狱时间再长也不会习惯坐监狱,只会生长出更多逃离监牢的念头。至于幼儿园学习拼音、数学等小学学习内容,可以等到上小学再学。如果需要提前学的话,家长完全可以在家里教孩子。

    至于说难为情,我猜测可能是家长把不上幼儿园等同于“辍学”了,所以才会难为情。孩子是否难为情,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真的想通这件事了,勇敢地选择离开,并为自己的明智感到庆幸,感到自豪,那么当别人问为什么不上学时,完全可以自信地对别人说自己带孩子比上幼儿园好,孩子也会为此满意和自信。

    当然,家长选择离开幼儿园时,没必要对孩子说幼儿园的坏话,更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幼儿园都不好,否则会导致他对所有的幼儿园都没有好感。只是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够了。

 

    人天然是群居动物,依天性来说,所有的小朋友都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幼儿园”这个名词,它本来意味着是孩子们一起聚集游戏的乐园,现在却经常变成了一块恐怖之地,甚至成为孩子眼中的虎穴龙潭。其实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并非难事,只要家长和幼儿园改变观念,依幼儿的身心特点给孩子以良好的引导,联手为孩子营造一个符合教育科学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就会变成比家更吸引孩子的地方,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完)

 


相关链接

如何帮孩子选择图书:http://wyy91.blog.sohu.com/116792255.html?act=1314578711595

 

CCTV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对尹建莉的专访:http://wyy91.blog.sohu.com/174948703.html?act=1314577799946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精装版正式上市:http://wyy91.blog.sohu.com/166597357.html

 

孩子上幼儿园送“日托”好还是送“全托”好:http://wyy91.blog.sohu.com/156020415.html

 

跟风书《好爸爸胜过好老师》让许多父亲错失学习的机会:http://wyy91.blog.sohu.com/175227632.html

 

“跟风书”是不自信且厚脸皮的低水平低道德操作行为:http://wyy91.blog.sohu.com/14167264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