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感
(2025-10-29 09:30:07)
秋阳斜斜掠过北京华侨大厦的窗棂,在紫檀木桌案上投下斑驳光影。茶烟袅袅中,六双布满皱纹的手次第相握,指腹的老茧与掌心的温度,都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四十余年的情谊。今日重阳,鬓角的霜色与窗外的菊花遥相呼应,东北师范大学81级六位在京硕士潘绥明、游恒、李铁、史朝、王新荣、王建吉在京的相聚,让“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诗句,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1981年是恢复研究生招生的第四届学生,这里既有1977级应届毕业生,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老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今天聚会的潘绥明就是1966届初中毕业生,后来靠自学考取了世界史的研究生,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大名鼎鼎的性社会学家,中国性科学的开创者。李铁退休前是国家体改委小城镇中心主任,我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部主任、教授;游恒是1988年赴美,现在是一家中华华文学校的校长。王建吉是原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出版社编辑,王新荣是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师。十几年没见,最大感受就是大家都老了,尤其老潘听力都严重下降,一幅老态龙钟的样子。
岁月的河流从长春流向北京,将六个青年的人生冲刷出不同的轨迹。有人成了高校的博导,桃李满天下;有人投身基础教育,躬耕讲台数十载;有人转向行政岗位,为教育改革奔走呼号。席间没人谈及过往的功绩,只说些家常琐事:“我家小孙子刚上一年级,会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我最近在学书法,写的就是‘福如东海’,下次给你们每人写一幅”“楼下的菊花开得正好,改天约着去赏菊”。话语间的从容,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是人世间的清醒,是历经几十年后对人生的总结与向往。没有任何客套和虚伪,有的仍是当年求学期间的真诚与热情。
我们这届硕士,当时入学时有54个人,但是居然有三位同学:任爽、薛康、袁贵林已经离世,说起这些大家都唏嘘不已,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更加认识到在余生中,注重身体健康,快乐的度过余生。四十年前,我们怀揣梦想走向社会,如今满头银丝,壮志不减当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大家约会以后有时间还要多聚,畅谈人生,畅谈岁月,不负此生,晚年灿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