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明远先生

(2025-10-28 09:23:16)
    顾明远先生是江苏江阴人,1949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1年作为第一批留苏学生赴前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整整工作了七十年。1980年我国国务院公布《学位条例》,先生与当时的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王承绪先生被批准为第一批比较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我有幸在1992年考取以先生名义招收的博士,在他和梁忠义先生的指导下,于1995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三十年过去,先生的教诲和学问一直令我高山仰止,心存敬佩。
   先生的人品,如温润玉璧,以大爱诠释师者本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箴言,先生不仅常挂嘴边,更用一生践行。犹记博士入学首日,先生便为我们列好书单,强调“研究教育必先通历史文化,懂本国教育方能鉴他国教育”。他的书房永远向学生敞开,哪怕除夕之夜,我们拜年时总能撞见他伏案批注论文的身影。先生的严与慈相得益彰,论文中的逻辑谬误会被严厉指出,而回老家时总会收到他塞来的特产,叮嘱“带予父母”。这种融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师爱,恰如他笔下的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我们成长。他“像松树一样做人,像大海那样待人”的信条,更成为我们处世治学的准则。
先生的学识,如深邃学海,兼具广度与厚度。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子,他精通多国教育理论,却始终强调“洋为中用”。在课堂上,他既能系统梳理各国学制演变,又能精准关联中国教育实际,让我们深刻理解比较教育“鉴往知来、取长补短”的真谛。先生常说“认真阅读原著是治学根基”,这源于他在苏联研读马列主义与教育理论原著的治学感悟。这种扎实的学识积淀,让他既能主编《比较教育》这样的奠基性教材,又能对“三好学生”评选、奥数热等现实问题提出振聋发聩的见解,彰显出学者的清醒与担当。
在比较教育领域,先生堪称拓荒者与领航人。建国初期,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几近空白,先生率先扛起大旗,1982年主编的《比较教育》成为新中国首部该领域教材,四十余年间重印三十余次,滋养了数代学人。他主持编写“比较教育丛书”等多套大型丛书,构建起我国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第六版《比较教育》更融入世界教育改革最新成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他推动下,中国比较教育从“引进来”走向“走出去”,深度融入世界学术大家庭。先生的研究始终立足国情,既剖析各国教育经验,又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学理支撑,真正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先生最大追求,他门下走出六十余位博士,不乏我国首位比较教育博士、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得主等杰出人才。先生育人注重启发主体性,鼓励我们“超越前人”。当看到学生著作中对其思想的深入拓展时,他欣喜不已:“下一代学者正在开创教育理论新境界”。如今,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教育界,从高校讲台到基础教育一线,都在传承他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明远学术谱系”。
如今先生已近百岁,仍以“教育老兵”自居,笔耕不辍、心系教育。在我们心中,他早已超越师长的身份,是杏坛宗师,更是学海灯塔。他的人品如光,照亮我们的处世之路;他的学识如水,滋养我们的学术之根;他的贡献如碑,奠定中国比较教育的学科之基。这份师恩,我们将永远铭记,更会接续奋斗,不负先生的殷切期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杨国荣先生
后一篇:重阳节有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