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的分类、人才培养、职业需求

(2025-06-30 08:30:00)
     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人口达到15%),2023年达到普及化(入学人口50%).可以说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人才。最近社会上对高校扩招,大量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提出了意见,认为是扩招带来的。针对这种议论我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关键问题不是大学生培养的多了,而是高等教育的结构需要调整,即适应现代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加速发展,从国家层面要调整现在的大学分类,将主要资金集中投向重点大学,培养高精尖人才。具体建议是:
   一、将现在3000所大学进行分类,国有大学20所左右,即10所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所理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农业和医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这些大学完全由国家拨付资金,综合性一年100亿左右,理工科200亿,农业医学150亿左右。省属大学一个省、自治区办一所省属大学,大概是35所左右,投资由省财政拨付,一年大概80亿左右。如果一些地级市有财力愿意支持办大学,如苏州、深圳、无锡、广州等,可以一市办一所市属大学,大概100所左右,投资50亿左右。其他2000所左右大学全部转为民办性质,可以企业投资或者社会力量办学,如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
  二、人才结构。以国家计划,对现有培养的人才进行规划,大致是:顶级科学家一万名(如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外大学做到正教授回国加盟的人员、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提供独立实验室和充足研究经费,人均经费达到1000万左右。
        顶尖应用型人才,如大律师、国有企业管理者、医学专家、特级教师、高级农艺师等,人数10万人左右,人均经费达到200万左右。
        一线应用型人才:如主任医师、理工科大学教授、大型国企教授级高工、大国工匠级人员,大概100万人,人均经费达到100万左右。

       三、就业结构。实际与高校人才培养对应,进行对口型人才培养。大致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家政100万、护理100万、服务业200万、销售300万、汽车驾驶100万、程序员100万、法律服务、社区工作200万人。一线工人1000万人。根据上述需求各个民办大学进行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一切以市场为主,大学自主设置专业和自主招生。
       通过上述的调整,中国的大学才能发生巨大变化,才能真正成为创新性国家,大学培养的人在社会上学有所用,发挥出个人的积极性,我们国家才真正实现和谐,真正走向现代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