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校长
(2024-02-01 09:49:10)
在中国当选院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即你必须在所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有非常耀眼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许多人成名很早,而且一次又一次申报,但是一直到70岁还没评上,黯然退休。而有的人运气极好,往往在很年轻时就当选院士,而且随后又做了211大学甚至985大学的校长,可以说是人中龙凤、凤毛菱角了。而我认识的两位姓刘的校长都是属于人品好、学问过硬,又有管理才能的人。
刘益春校长是意大利都灵大学的博士,专业是凝聚态物理。四十岁就做到了大学副校长,五十岁教育部进行大学校长公选,经过激烈竞争,他脱颖而出,做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长,而且一做就是十年,2023年才因为年龄原因退出。而另一位刘校长,是我们学院2015年中青年班的学员,但是还是一所学院的院长。回去后不久任命为副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是非常突出。在副校长任上刚两年又被任命为上海大学校长,直接成为一把手管理者。两个人都是理工科出身,都有很好的学术背景,在科研上又业绩突出,走向领导岗位是必然的。
进入本世纪以来,院士出任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校长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是985大学甚至地方本科院校许多都聘请一位院士当校长。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用院士的头衔使学校上一个台阶。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学术研究和大学管理是两回事。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即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有一点主观臆断。而管理是一个对人的过程,需要的是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如果院士没有基层管理的经验,直接在校长这个层面工作,估计许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我多次撰文对院士任校长提出自己的意见。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即全世界的大学基本都遵循“三 A原则”,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术中立。作为中国提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不止是加大经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按照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这里面选拔合适的人任大学校长就是重中之重。我认识的两位刘校长,就是不错的校长。基本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大学,即学习西方大学的先进经验,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因此两所大学这几年进步很大,都进入了双一流高校。办大学是需要巨额投资,但是管理大学比管理企业要难的多。因为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包含了无数的学科,有上千的教授,几万名学生,研究的都是最前沿的科学,因此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用处》一书中,对大学校长进行了37种定义,如教授的教授、谈判的高手、杰出的外交家、政府的代言人等等。所以大学校长非常人难以升任。我们两位刘校长真是奇人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