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界的“四条汉子”

(2024-01-31 09:48:44)

大学的“四条汉子”

1984年我研究生毕业到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工作,因为是第一批硕士,因此学校很重视,我们自己也很努力。八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在解放思想,全面开放的形势下,大学以及社会都进入了思想解放的行列。大量新思想的涌入以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籍的翻译介绍,对大学的青年学者可以说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参与到这一启蒙运动中来了。

作为最早的教育硕士,大学的青年讲师,自然也都不甘落后,纷纷参与到各种学术活动中,而出版丛书就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事情。标志性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可以说它以打人的题目和精美的装帧,得到各界人士的赞美。受其影响教育界的一些年轻学者也组织起来,决定编写一套反映教育新思想的丛书,而我所在的大学有四名学者参加,由于我们的突出表现,这之后被人们称之为教育界的“四条汉子”。

这四个人是我、维利、刘民和其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当时都还是青年讲师。维利和刘民撰写的是《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我和其庄撰写的是《全球化与国际教育》,这套书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在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为中国教育界开一代风气。接着辽宁教育出版社也相继出版了类似的丛书。我和数学系的孙宏安老师承担了《科学教育论》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系统阐释科学教育的著作。

但是高潮过后,在当时的形势下,我们四个人走了不同的道路。刘民先去了大连出版社当总编去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挣钱去了,其庄去了市政府搞行政去了,我考取了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去了国家部委,只有维利坚守学术,不仅为大学教育学科争下来博士点,而且成为一级博士学科单位。从我们四个人的发展轨迹来看,恰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如果说可以再重新让我们选择,估计大家还会这样选择。今年我已经七十岁了,回首往事我更加确信,人这一辈子确实有神秘的一面,即人生的道路应该是出生时就确定了。那我来说,大学本来学的是自然科学,但是研究生考的是比较教育。外语学的英语,研究生考试要求是日语,我居然一下就考上了。研究生毕业本来应该从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样走下来,但是八十年代末发生的事件使我必须考博士。而博士毕业应该进大学任教,而且会在学术路上走下去。但是我却进了国家部委,搞了一辈子干部培训工作。虽然没有在学术上有更大发展,但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教育管理干部业务的提高,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越来越感到,人这一辈子,只要选择正确,不和自己过不去,就一定会老天帮助,顺顺利利过完一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