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读《赵俪生先生回忆录》有感
(2023-06-23 10:44:29)百无一用是书生:读《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有感
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的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
一个人进入晚年,最容易进行回忆,回忆往事以及年轻时自己曾经的同事和朋友。而最近我读到原兰州大学著名教授《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思绪一下回到了40多年前的八十年代初期,在大学读研究生时的一些事情。
我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应届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当时叫教育系)比较教育的研究生,导师是梁忠义教授。入学后我们宿色四个人,除了我之外,其余三位都是历史系的研究生。一位是秦汉史的著名学者陈连庆教授的学生,另外两位是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的会长朱寰先生的学生。通过他们我才知道中国大学的历史专业,最好的有四所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世界史又是阵容强大,在全国赫赫有名。正是通过他们的谈话和每天晚上就中国史学界重大问题的讨论,使我一个教育学的研究生,对国内史学界的著名人物有了认识。而他们口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赵俪生先生,因此赵先生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在学术界秦晖教授异军突起,当我知道他就是赵先生带出来的第一届研究生,对赵先生的仰慕可以说是发自内心。
这次终于亲眼目睹了赵俪生先生撰写的回忆录,对于当时同学们传说的赵先生奇闻异录,有了真实的感受。一位老者,真正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因此产生了就此写一点东西的冲动。既是对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认识,也是对大学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做了教授的大知识分子,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真理,不向权力低头。在做学问与做人,个人得失与社会进步,学问与政治是否兼得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赵先生无疑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异数。17岁就考取清华大学,大学三年级就参加了“12、9”运动,然后奔赴抗战前线,走遍了整个山西,又到西安接受党的任务,为地下党做情报人员。1948年进入华北大学担任重要职务,1950年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编辑《中国科学》等杂志,当时级别就是副处长。可以说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和他当时一起从清华大学走出去的姚依林、宋平一样,最差也是一个副省级干部。可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鬼使神差他却转向了学术界,先到东北师范大学,后又到山东大学做了历史的三级教授。1957年打成右派发配兰州大学,送到劳改农场改造差点饿死。凭着坚强的意志活到了平反和重回兰州大学任教。受大学委托带第一批研究生,毕业时的答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种种刁难,使先生愤然离场。带出了秦晖、杨念群这样一批中国当代最好的历史学者,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和农民战争史研究上,提起赵先生无人不知,撰写的历史论文,可以说篇篇观点独到,思维缜密,充满智慧。
而正是这样一位传奇的人物,通过他的回忆录,你会发现一个人真是有定数的(最近的量子纠缠理论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即你在哪出生,在哪求学,甚至遇到谁,受谁的影响,最后从事什么工作,可以说真是事先安排好的。赵先生可以说一生有无数次的机会走向仕途,甚至可以做到高位。但是命运却选择他做了学者。九死一生,多数人会颓废甚至轻生,但是他却乐观一生。在逆境中从来没有放弃追求。人们都去赶时髦,根据当权者的意图去写文章,最有名的就是姚文元、杨荣国之流的人物,红极一时也摔的最狠,留下千古骂名。而赵先生却选择了农民战争和土地制度但是最冷的两个领域,坚持几十年,成为这个领域享誉国内外的大家。如果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我认为在中国像赵俪生先生这样的书生,不是“无用”,而是真正有用,有大用!那就是真正研究了历史,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科学有多么重要。不重蹈历史覆辙,不犯前人的错误,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