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能回顾:收音机
(2022-10-11 08:28:21)
在我们小的时候,可以说除了玩具,感触最深的就是收音机了。每天早晨,听到《东方红》的音乐,傍晚是“小喇叭”节目,往往是孙进修爷爷讲故事。而每当有重大新闻发布,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及中苏破裂,中美建交,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农村联产承包等,都是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听到的。因此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听着收音机长大的。八十年代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才放弃了收音机,而主要信息来源变成电视了。但是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对于收音机,我们有无可割舍的感情。
说起收音机,六十年代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动手装收音机。这种收音机非常简单,就是用几根线圈,加一块磁铁组成,当时叫矿石收音机。接受效果可想而知,只是听到沙拉沙拉的声音,内容基本听不清楚。最早的收音机都是电子管的,体型非常大,外形像个小柜子。一般家里都摆在显耀位置,只有有重大新闻时才打开。另外收音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广播评书。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数来自评书。过去是靠说书人直接面对观众讲,有了收音机基本是靠广播。时间一般固定,或者是中午12点半,或者是下午5点半。说评书的人多数是老艺术家,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我印象最深的袁阔成先生,他说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可以说家喻户晓,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最近山东李昌盛,业余学着这些老先生说评书,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
收音机的最大作用就是每天七点钟的《新闻广播》。随着夏青和葛兰的声音,我们知道了国内外的大事,如中苏论战的“九评”;中美建交公报,尼克松访华等,而且杂交水稻,万吨水压机、人工合成胰岛素,也是通过广播我们知道的。再有就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我的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曲以及电影插曲,都是通过收音机传遍大江南北的。1976年我在内蒙下乡,正在旗里开会,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我站在大街上,呆呆的不知所措。后来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也是极其振奋。因此对于收音机,我是太有感情了。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当时收听收音机的场面仍然历历在目。虽然电视机取代了收音机,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依然对收音机情有独钟。我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在早晨锻炼或者公园活动时,身上都带着一个小收音机,听歌或者听评书。和现在年轻人普遍是依靠手机比,老年人更是依赖一些传统的东西,如自行车、手表以及收音机。社会再不断前进,总是有新东西出现。但是在青少年时代对你印象深的东西,总会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