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顾:我们这代人的幸与不幸(四)
(2022-08-11 08:27:17)
前面我大致说了我们这代人在百年变革中的幸与不幸,今天开始试着按照具体事项进行阐释。首先,要说的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1968年开始的,那个时候我刚小学毕业,所以感到的是热闹和感动。我居住的地方多数是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子女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去下乡或者兵团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个时候耳熟能详的是毛主席说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后来读到食指写的诗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才知道当时的情景是多么感人。现在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也是那个时候到陕北插队的,李克强总理则在安徽下乡。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下乡或者生产建设兵团的经历的人很少,而且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最近看了凤凰大视野录制的《知青》节目,主要讲的是云南知青和东北的知识青年的事情。感觉到七十年代我们下去的情况,比他们的境遇要好的多。一是集体插队,知识青年自己组成青年队,生活劳动自己说了算;二就是有负责的带队干部,他们就生活劳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因此很少出现知青与老乡结婚和越轨的事情。三、就是因为生活劳动自主,因此在农业劳动上,也没有那么强的程度,因此没有出现受伤以及丧亡的事故。但是从1968年到1976年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总的说来是负面评价大于正面评价。主要是下乡的青年一直在城市长大,对于农村的生活非常不适应。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习惯使他们非常不适应。二就是因为农村的生产活动,季节性非常强,如夏季的“双抢”活动,是天气最热,而劳动强度最大的时候。而时间不能耽误,因此对于知青是苦不堪言。三就是文化的贫瘠。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农村还不通电,因此到了晚上身上什么也干不成。电影电视都没有,对于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可以说无聊至极。三就是生活问题。那个时候城市虽然也细粮不多,但是主要还是大米、白面和玉米面,而在农村则主要是高粱米和地瓜干,因此对于习惯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无疑回到了旧社会。对于生产建设兵团,由于实行部队形式的管理,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精神上的烦恼,比插队可能更为艰苦。总之,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说没有什么,就当锻炼了身体,了解了中国农村的人,估计寥寥无几。
任何一场大规模运动,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上山下乡运动也是如此。事情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值得反思的是什么,确实需要我们这一代进行反思。而不仅仅是“吐槽”而已。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