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聊天
(2022-05-18 08:40:52)
从少年开始,我就喜欢聊天,而且是海阔天空,什么都聊。中学的时候,学业负担不重,我因为学习好,所以很快就做完了作业,然后就自己的同学聊天去了。那个时候,聊的最多的一个就是体育。小屁孩对什么奥运会、全运会,根本分不清楚,完整是著名体育运动员,就崇拜的不得了。如五十年代的陈竟开、郑风荣、倪志清,庄则栋等,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时时刻刻念叨他们。
1962年我开始上小学,那年是第二十六届乒乓球世界锦标赛,我国一举拿下男女单打和团体的金牌,我们也奔走相告,好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那个时候,只要是体育上聊得来,那一定是密友,经常在一起聊天。《中国体育》这本杂志都被我们翻滥了。上面刊登的体育比赛,包括创造世界纪录和中国纪录的运动员,我们都如数家珍,随时脱口而出。第二个聊天内容就是国际国内大事。那个时候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收音机,而且不是所有家庭有。我父亲是五十年代的老干部,所以家里很早就有。从广播里,我最早知道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然后和小朋友聊天时,可以侃侃而谈。
聊天需要听众,即现在讲的互动。如果对方与你不在一个层次上,你聊天就感觉很无趣。必须是两个人出身、性格、学养都差不多才行。所以我对姜文、王朔他们这帮“大院的孩子”非常理解。之所以八十年代他们能出那么多搞艺术的人才,一定和当时成长的环境有关。经常的语言交流,对成长的孩子影响非常大。正是在大家互相聊天的过程中,人们增长了知识,了解了国内外的大事。上高中后,随着风气的扭转,我们把注意力转到了学习上。大家聊的是能否上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是那些?我因为身体不好,特别想学医。但是1977年恢复高考,居然被师范大学生物系录取了。尽管后来没有做成生物老师,但是愿意聊天,与人沟通是我的擅长。成年之后,由于形成的习惯,我愿意与各种人聊天,包括在火车、飞机上遇到的陌生人,我都可以和他聊起来。今天回想起来,小时候形成的习惯真是难改,就不改了,继续聊下去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