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搬家
(2022-03-26 08:44:14)
1949年到2000年,作为中国人都有过搬家的经历。原来在城市居住的额,一般是住平房,北京是四合院,天津是大杂院,工业城市如沈阳、哈尔宾、齐齐哈尔、鞍山、包头等城市,就是一片一片的工人宿舍。全家不论几口人,都挤在一间或两间房子里,如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额《人世间》,住在光子片的周秉昆一家就是典型。
与这些普通人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干部的住房。他们或者住在有独立卫生间、独立厨房的楼房里,在北京或者上海等大城市,高级领导干部甚至住独立的四合院或花园洋房。阶层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只有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000年后住房商品化之后,城市人们的住房条件才大幅度改善,一般家庭起码住进有卫生间的两居室,再有条件的住独栋别墅的人也开始出现了。
无论是什么时候,住房多大,搬家是所有中国人都经历的,尤其是工作调动,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搬家可以说是绝对的大事,所以有“搬一次家,着一次火”的说法。意即搬家损失可以说巨大。在我的印象里,我父母家主要就搬过一次,是从平房搬到楼房。我父亲1953年赴朝作战回来,转业在华北建工局,一家搬到内蒙的包头市,当时住的是一大间,一小间的平房。1970年,全家搬到建工局的楼房,是一百多米的三居室。其中最大一间有40多平米,可以支起乒乓球案子打乒乓球。后来包头发生地震,这个房子时间太长,推倒重修,我哥哥一家又住了进去。作为我自己搬家就多了。1985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大连市工作,从包头搬到大连。那个时候都是走火车,首先要把家具运到火车站发货,家具等到几天后到达。到达之后,必须找车把家具运回来,然后再搬到家里。1993年学院正式给了我一个两居室,我心理非常高兴,把新房简单收拾一下(那时候没有装修一说),也就是刷刷房子,把地铺一些塑料薄片而已。1995年我博士毕业,从大连搬家到北京,家具和东西装了满满一集装箱,那时候我的书已经不少,都打包发过来了。1999年单位正式分给我一套三居室,当时是房改房最后一批,我个人只负担了八万块钱。2020年我卖掉这套房时,卖了575万。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实行装修,家家都是叮叮当当的声音,装修风格也是五花八门,但是明显是不一样了,家里有上档次的感觉了。在这个家住了21年,夫人决定换房,只好卖掉现在的住房,掏出所有的积蓄,在北京南四环买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而搬家就是必须的了。在这次的搬家过程中,我才发现收拾东西,装箱是一种什么感觉。因为1995年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作,每年都有大学校长班和中青年班进来。因为我长期担任班主任,所以许多学员都会送我一些东西。主要有酒和茶叶、玉器以及工艺品。所以搬家才发现这些东西。光酒就装了五箱子,请了搬家公司,连家具、电器,装了满满一大车,四个工人搬了一天。而新房的装修进行了整整半年,我因为做手术,夫人自己独立完成的。这个时候才感觉,搬家绝对是个大事。许多东西在搬家时容易丢失,而许多陈年老物件,又会重新发现。我们都是俗人,没有什么珍宝字画,只有平常家具,所以搬来搬去,就是东西的位移而已。回想起来,一晃就70岁了,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搬家了
,搬家的回忆就到此为止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