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出差
(2022-03-20 09:23:39)
对于体制内的人员,一定有过出差的经历,即从自己所在的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去办事。我是1984年研究生毕业到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工作,因为科研的原因,所以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出差,对经历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
出差之前一般要做几种准备。一是开介绍信,即你去那座城市,那个单位,必须开好介绍信;二就是取全国粮票。因为你到了外地,吃饭必须用全国粮票。三就是准备车票。那个时候,都是坐火车出差,所以提前买好车票是必须的。由于单位实行严格的报销制度,所以那个时候出差多数是买硬座,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铁,到上海或者广州也不过几个小时,想起来不知道人们在那么长时间,如何在列车上度过的。
出差到达地点,第一个任务就是找住的的地方。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宾馆饭店,你可以随便就能找到住宿的的地方。多数城市都是简陋的招待所或旅社,一晚上就是几块钱。我因为有大学情节,所以一般都是住大学的招待所。从1983年开始,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地下招待所和华东师范大学招待所就住过多次。一般房间住三到四人,大家晚上回来,都可以介绍自己是哪里的,来做什么?有时候还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很长时间还通信联系。第二个任务就是买一张地图,研究出行路线和所做交通工具。多数是坐公共汽车,因为那个时候,地铁还非常少,乘公交车是常态。在北京乘车还问题不大,列车员说普通话,听的清楚。但是到了南方,尤其是京沪线,浙江、广州一带,售票员报站你一句都听不懂。所以上车就得紧盯站名,生怕坐过站。三就是联系熟悉人,尤其是自己大学或者研究生的同学,一般是提前写信,看人家这段时间是否在家。这样到了去大学办事,同学可以带着你,熟门熟路,减少许多麻烦。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是无惧无畏,坐着车那都敢去,好像也没有遇到夜宿街头和被人抢劫的事情。许多该办的事情也都办了。
出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利用闲余时间,可以游览所在城市的名胜古迹。自八十年代开始,我到过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南京、上海、武汉、成都、重庆、西安、杭州等。泰山、黄山、武夷山、西湖、庐山、滕王阁、黄鹤楼、少林寺、灵隐寺、三坊七巷等,都是这个时期参观和游览的。那个时候,走到哪里就是靠两条腿,感觉也没有什么,登泰山,几个小时就上去了,其中也有几次遇到危险,如1983年第一次到都江堰,淌水过河,周围人说,实际非常危险。2000年清江漂流,坐的筏子几次翻到江里,幸好没有人员伤亡。出差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照相。所到之处,必然要照一张纪念照,作为留念。前些日子搬家,翻出当时照的照片,不觉触景生情,感慨万分。出差实际是非常累的一件事。不仅到处跑,吃不好,睡不好,但是因为是公费报销,没有经济压力,所以心情是愉快的。现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作,出差都是坐飞机、高铁,到哪里都有学员来接,住的的地方都是最好的酒店,起码是三星级,非常舒适。而且去哪都有人陪同,并且到名胜古迹都有专人介绍,不用自己操一点心。但是回想当时的情形,还是感到非常有纪念意义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