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狂犬病

(2016-12-14 12:59:02)
标签:

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几乎达到100%。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天至数年(通常2-3 个月,极少超过1 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狂犬病发病率最高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因为孩子年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好奇心强均是容易被动物咬伤的原因。狂犬病是一种动物之间的传染病,如果家养动物没有做到充分的免疫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其中狗占成人和其它传播狂犬病动物的90%以上。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有可感染狂犬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动物的神经组织和唾液里。人受到病犬(或者感染狂犬病毒的其它动物)咬伤或者抓伤后,病毒经伤口进入到人体内,当时可能伤口的不适,患者没有其他不适。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后,狂犬病的症状渐渐显露出来。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 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GBS 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

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直至死亡。

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 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天(通常2-4 天)。

3)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GBS 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4)麻痹期:指的是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