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11 书介

(2010-07-09 21:06:00)
标签:

文化

分类: 无聊才读书
漫游癖的追问

        艾伦•金斯堡,当年陪同凯鲁亚克横穿美洲大陆旅行的垮掉一代之父,在他最后一本诗集 《Death & Fame》中,真切地记录下了他被癌症袭击后彻底垮掉的心路,在接近尾页处是列着他的遗愿的一首诗:“保加利亚:赴邀/阿尔巴尼亚:同上/拉萨:住希尔顿或者阿望格日旧居,登布达拉宫/克什米尔:恒河沐浴,玛尼卡尼卡伽特焚化场/马德拉斯:音乐节/丹吉尔:访友人/埃及:沙漠日出日落,狮身人/贝鲁特:巴比伦遗迹/叙利亚:古阿拉伯烟云/也门:当地人/阿富汗:鸦片部族/上海,敦煌一线/阿根廷:文人/圣保罗:沙滩,男孩,狂欢节/巴厘岛:录音/圣塔摩尼加:亲戚/以色列:墓地。”这张遗愿旅行清单的标题,是《Things I'll Not Do (Nostalgias)》。不能成行的旅行,成为灵魂最后的怀乡病。
        当然你心中自有自己的一份目的地名单,以了却出走、行走或漫游的欲望。这个时代,我们从来不缺乏旅行指南,从Lonely Planet系列中文版到各种自驾游、古镇游,满坑满谷地半威压式地指导你,各类游记作品也浩浩荡荡涌来。在最近出版的中文新书中,我们或许可以寻觅到更美妙的几种旅行方式。
        比如秦里的《寻找那只爵》,这是一种装备好学识与历史的“访问古典式旅行”。他回溯到中国历史的源头,以夏商周考古遗址为纲,漫游过安阳殷墟、西安丰镐车马坑、琉璃河燕下都遗址,大禹治水的龙门、商纣王的朝歌、与周人祖先有关的稷山……有的是历史遗迹,有的不过是传说。穿越在现代与夏商周之间,跌进历史的长河里。
        或者看看如今世界最知名的旅游文学家比尔•布莱森的《“小不列颠”札记》。他一个美国人,年纪轻轻就跑到英国这个阴郁之地待了20年,然后又拖家带口回了故乡美国。他去过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可写得最好的还是英国和美国。可以向布莱森学习的地方,就是他结合美国人天然的好奇心与后天学得的英国式挖苦劲头,带着熟悉又陌生的眼光,挖掘风景风俗之后的阴暗与温馨。
        而台湾的蒋勋、侯文咏、韩良露、沈春华、严长寿、舒国治等三十位文化人的台湾行脚经验汇合成的《行走台湾》,则是一份在地的温暖体验。一个人,或是跟自己的孩子,记下最值得珍惜的旅行经历,不宏大不诡奇,是对身边之地、对故乡深度挖掘的范例。
        《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则是一个传奇式、探险式的孤身天涯之旅。查特文内心对探险的野望一定很执着,他很年轻做到苏富比董事后就辞职去旅行,回来后当了几年报纸编辑,然后再辞职,远走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他要去寻找一种童年记忆中的不知名的野兽。南美的魔幻让他心醉沉迷,也诞生了这部穿梭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言之凿凿外加胡编乱造,旅行文学的定义与畛域就掌握在自由的笔下。
        或者,或者,如果你是一个御宅怪叔叔,你生活在二维世界中,你对外部真实世界的风景毫无兴趣,那你可以读一读今年上半年日本最多人阅读的小说《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作者森见登美彦钩织出一个以宅男追求电波系美少女为中心的京都世界,“春天夜晚的热闹酒街”、“夏季午后的二手书市”、“秋天热闹失控的学园祭”、“冬日感冒之神活跃的河原町”等一一展露,要了解京都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这本小说是最摩登的选择。
        如果你思考旅行是什么,那大概什么都是,是阅历,是教育,是消费,是求知,是乐趣,是偷情,是疗伤,是告解,是朝圣,是……或者,什么都不是。你可以很酷地学习一下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他去到巴黎:“我没去看皇宫,也没去卢森堡公园,没有去卢浮宫,更没有沉迷在绘画、雕塑和教堂的画册里。我把每个市场都看成一座庙宇,我宁愿自己走到里边,看看真正的图画和本来的素描挂在那里,也不愿去看经拉斐尔转手的。”旅行,不过也是自由心证的一种。

《寻找那只爵》
作者:秦里
出版:三联书店

《“小不列颠”札记》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黄昱宁、夏菁 译)
出版:上海译文

《行走台湾》
作者:蒋勋 等
出版:三联书店

《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作者:[英]布鲁斯•查特文(叶肖 译)
出版:南京大学

《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作者:[日]森见登美彦(刘姿君 译)
出版:麦田(台湾)




Abroad
《Dancing in the Dark: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Morris Dickstein
出版:W. W. Norton & Company
推荐人:Dwight Garner(The New York Times)
批评家Morris Dickstein曾写过一部关于1960年代的权威文化史《伊甸园之门》,如今他又以新着《在黑暗中起舞:大萧条文化史》一书,对1930年代的图书、音乐、艺术、电影与设计做了细致入微的反思。这是一部更沉重、更缓慢、更笨拙的书。被Norman Mailer赞誉为“美国文学最为杰出的批评家”的Dickstein,在本书中揭示了经济崩溃下的焦虑与希望、绝望与乐观。在贫困与经济浩劫的大背景前也存在着勃勃生机,哪怕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样沉重打击了“美国梦”),仍在诸多领域催生了许多伟大作品。生于1940年的Dickstein,对30年代明显并不如他对60年代那样拥有直接经验,尽管如此,因其个人的美学品味,这本书仍拥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个人特质。

《The Year of the Flood》
作者:Margaret Atwood
出版:Nan A. Talese
推荐人:Michiko Kakutant(The New York Times)
加拿大小说家Margaret Atwood推出小说新作,新作标题中的Flood并不是指《圣经》中提及的被上帝降下以摧毁人世间邪恶与罪孽的“大洪水”,而是一种摧毁人类的流行病“Waterless Flood”,浩劫之后人类只剩下了两位女性存活:Ren与Toby。通过她们交替的讲述,重现了浩劫前的社会中污染重重、暴力充斥、生物突变与社会功能失调等种种黑暗与荣光。这是与Atwood前作《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等一脉相承的反面乌托邦小说,继续讲述已成历史的未来,从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尽管小说开头某些章节中对生态的细节描写十分恼人,Atwood仍避免让小说变得像一本科幻小说,深刻的角色塑造与优秀的讲故事能力,仍如她2000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盲刺客》一样令人着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0-3 书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