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199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另一颗灵魂 |
林兆华的《哈姆雷特1990》昨晚首演。保利大堂门庭若市,稍一扫就看见过士行一个人悠然穿行,头发胡子依然是黑的,精神很好,不时与人打个招呼。马未都带着一个三联美女去拿媒体票。许多张面孔都看着熟悉。据同去的朋友讲,廖一梅就坐在我们旁边的座位上。我没注意到。人声熙熙,恍然想起此剧十八年前让多少人走进了剧场,不由让人想起王娘娘那句著名的词——十八载老了我王宝钏。
挖掘历史的古物,怕是当事人最触目惊心。反映在舞台上,濮存昕明显老了,宽大的衣服也遮不住微微隆起的肚子,偶尔刺目的灯光曝露出额上的纹路。可他真卖力气——的确如他所说,再不演就演不动了——他把装疯的王子的俏皮与悲恸都演出来了,蹦跃、嚎叫、低吟……汗水从这位五十五岁的王子的鬓角流下。看当年的剧照,他那时还能跃上斗剑场景中的阑干,如今只能在风扇下爬行。刚出场时我觉得他不是哈姆雷特,半场后你得承认,他是个多情、苦痛、挣扎、既有中年人沧桑内心又葆有青年激情的少年王子。我猜,或许他偶然间,会想起人艺的前辈于是之。谢幕时,他表现得跟个小伙子没两样,那股雀跃与欣喜的劲头儿,令人莞尔又有一点点感伤。舞台上的他是快乐又疯狂的,相比那个诉说在人艺的折磨与痛苦、在人艺党委投票时的少数派副院长,他无疑更情愿在舞台上经历这些感情。
顺便说一句,濮存昕的衣服和鞋子据说都是林兆华的,那鞋子不错。
我看濮存昕的现场不多,印象一般。这次多少有些改观。或许多少有赖于这个经典的戏。戏真是不错。总是出格一点以至并不大被人艺承认的另一位副院长林兆华曾夫子自道,他是一个追求中庸的导演。《哈姆雷特》无疑达到了这种“中庸”的平衡。服装、舞美、灯光都很现代,角色互转的导演手法的确是神来之笔,每当国王变成了王子、掘墓人变成了大臣……你会恍惚那么一下,仿佛内心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而经典的台词与叙事的经典,再加之演员的规矩,则又完全保证了这出莎翁剧的严肃与传统。
稍微觉得演员们的出场与走位有点乱。或许相比大剧场,还是十八年前的小剧场更合适?
据说这次林兆华不要求戏剧腔,演员们基本做到了。可又有一个问题,用相对自然的腔调与音量表演莎翁的经典,就好像快速地把一斗珍珠倒向大地,珠玉们滑过得太快,你真得全副精力凝聚着,才能抓着台词的尾巴。我坐在第二排,有些时候濮存昕的台词都听得模糊,你如果全心沉浸,这时会稍微出离一下。还好的就是,这出戏的台词实在太耳熟能详。另外又看到了我喜欢的李士龙,老头子的腔调还是很铿锵,一入耳就能认出他。可惜戏份没多少。
散场后,去吃粥,路过保利后门,意外看到林兆华站在台阶旁,给粉丝签名。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出了后台,躲过了那么多媒体吗?或许是因为这个有点孤单的场景,或许因为想到老人已经七十二岁,难得的冲上去也要了签名。签在开戏前买到的、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为他出的作品册首页,在册子里,有许多人提出总结林兆华导演体系的倡议,还有他自己感慨《林兆华导演艺术研究》一书借钱印了2000册、全国征订只有98册的悲凉……一个青年男粉丝抱了一堆东西让他签名,其中还有几个白信封,上面别出心裁地印了林兆华作品的剧照以及大导本人的照片,林兆华稍微诧异了一下,在签上自己名字的同时,贴心地加写了四个字:“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