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十二篇<内楗第三>:得其情乃制其术

(2011-01-13 05:58:27)
标签:

檀道济

安平

秦惠王

鬼谷子

田单

文化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在这篇文章的开始,鬼谷子说“君臣上下之事”的三种现象,都有其内楗。内楗是什么呢?鬼谷子在这里做了具体的说明。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鬼谷子说,表面疏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对方的心意暗合;表面亲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对方的志向不一。这里的“阴德”,是暗中相得的意思。我们看下面貂勃和田单的故事。
 田单以火牛阵击溃燕国军队后,被齐侯封为平安君。平安君受到齐国上下的一致尊重。但当时的处士(清高之士)貂勃却常常公开说安平君田单的坏话,他逢人便说:“安平君田单是个小人。”   安平君听说后,特别备了宴席请貂勃赴宴。在宴席上田单问:“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为什么先生常常跟我过不去啊?”
貂勃说:“盗跖的狗向尧狂叫,并不是狗尊重盗跖,鄙视尧帝,狗本来是向不是他主人的人狂叫的。如果我说公孙子贤能,徐子无能,让他们互相争斗起来,徐子的狗还是会去抓公孙子的小腿肚子,去咬他的。至于让那只狗离开无能的人,寻找贤能的人当它的主人,那岂止仅仅是咬小腿肚子呢?”  
安平君田单立即明白了,说:“敬从您的指教。”第二天,他上朝便向齐襄王田法章推荐了貂勃,貂勃当上了中大夫。  
齐襄王有九个宠爱的近臣,他们想除掉安平君,便设法毁谤他,就纷纷在齐襄王面前说:“燕国进攻齐国时,楚王派将军带领了一万大军援助齐国,现在国家已经安定,为什么不派使臣去酬谢楚王呢?”齐襄王说:“派谁去合适呢?”这九个宠臣都说:“貂勃可以。”貂勃便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并且设宴款待他,貂勃因此在楚国耽搁了好多天没有回国。
  九个宠臣于是乘机在齐襄王面前说:“貂勃是个普通的人,被万乘之君楚王挽留,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仗着田单的势力吗?况且安平君对待大王,不遵君臣之礼,没有上下之别,他内心是想要图谋不轨啊!您看他,笼络百姓,收买人心,救济穷人,补助困难户,对内给人民以小恩小惠,对外怀柔外族及诸侯的贤士,暗地里交结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阴谋可不小啊!希望大王仔细审查。”
齐襄王果然中计,他当即下令:“要丞相田单来。”田单一听齐襄王召见,来不及戴帽子,没有穿鞋子,半露出身子,打着赤脚,惶恐地去请罪,退出时又请求死罪。齐襄王见到平安君如此尊重自己,就说:“你没有罪,你好好的做我的臣子,我好好的做你的国君,就这样吧!”
  貂勃从楚国回到了齐国,齐襄王设宴款待他,当酒兴正浓时,齐襄王大声叫道:“去叫丞相田单也来。”貂勃当即离开坐席,行大礼参拜,然后严肃地说:“大王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啊?”   齐襄王莫名其妙地问:“我怎么说亡国话了?”
   貂勃问道:“大王跟周文王相比,怎么样呢?”齐襄王摇摇头说:“我不如。”貂勃说:“我就知道您不如!那末,您跟齐桓公比又怎么样呢?”齐襄王回答:“我也不如。”
  貂勃说:“我当然知道您不如!那末,周文王得到了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了管夷吾,尊他为仲父。现在大王得到了安平君,为何叫他的名字‘单’,从开天辟地,有人类以来,做臣子的功劳,谁能胜过安平君呢?可是,大王竟然叫他的名字‘单’,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而且当初大王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燕人出兵侵犯齐国,您逃到城阳山中,安平君凭着区区即墨的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带领着七千疲惫的士卒,俘获了燕将司马,收复了千里的失地,这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在那时,如果他挟持在城阳的襄王,而自立为王,诸侯也不能阻止他。可是,安平君完全从道义出发,认为不能这样做,所以修筑栈道,从城阳山中迎接了大王和王后,您这才能返回国都,治理国家。现在国家已经安定,您却直呼安平君的名字‘单’,就是小孩子也不会这样做的。大王如不赶快杀掉这九个小人,向安平君道歉,国家前途就危险了。
  齐襄王猛然醒悟,于是当即下令杀掉了那九个宠臣,把他们的全家驱逐出境,并将夜邑万户之地(今山东莱州)封给了平安君。
这个故事中貂勃到处说田单的坏话,但田单非但没有处罚貂勃,反而向国君推荐他做了中大夫,这正是由于他们两个人能暗中相得的缘故。

那么,“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又是什么缘故呢?鬼谷子说:“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愿意来为之效力的人,不能被信用,是因为谋划得不到对方认同; 对不来效力或已经离开的人,反倒求之若渴,是因为他的主张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苏秦为什么游说秦国不能成功呢?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王新诛商鞅,不喜欢辩士。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如果这个是根本原因,说秦惠王是因为商鞅的关系,不喜欢辩士,那张仪同样是辩士,而且张仪是魏国人,也不是秦国人,那么,张仪为什么一去就被重用了呢?我们来看一下苏秦和秦惠王的说辞。
苏秦起初用“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他说: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初见秦惠王所提出的吞并诸侯、“称帝而治”的蓝图,也就是后世秦始皇所走的路线。结果,他的计划根本就被秦惠王否决了。秦惠王当时对苏秦的否决辞是怎么说的呢?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须大臣。今先生伊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这就是“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 苏秦劝说秦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这本来不错的。但当时秦王顾虑的是,“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他只是担心秦国的实力。虽然秦国那时候已经让六国胆寒,可是人家要联合起来对付你,你也吃不了兜着走。因为不久前的前298年,齐、韩、魏三国的联军也曾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了不少土地。秦国知道自己实力还不足以为所欲为,对苏秦的废话当然不满意,就婉谢了。
那为什么张仪用同样的策略,却能被秦惠王采纳呢?因为当时六国合纵的局面已经形成,秦国切身感受到了六国联盟的压力。要对付六国的合纵,必须用连横的策略。这也就是“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鬼谷子说,“日进前而不御”,是因为措施不合对方心意;“遥闻声而相思”,是因为谋略正与决策者相合,对方正等他来参加决断大事。
南北朝时期,刘宋有个名将叫檀道济。 元嘉七年(430年),刘义隆出师北伐,任命檀道济总都督各路军事,不久宋军战败,粮草吃紧。檀道济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军心动摇。檀道济却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满满的。他立即报告主帅,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现在显然不能跟檀道济决战。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檀道济最终凭借“唱筹量沙”之计顺利退兵。
    元嘉九年,檀道济因数有大功,被封为司空,镇寻阳。元嘉十三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便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檀道济的妻子劝檀道济说:“有震世的功名,肯定会受人忌惮,自古至今都是如此。朝廷现在没有什么事情无故把你召到建康,恐怕会有大祸啊!”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成语“自毁长城”由此产生)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分析完“君臣上下之事”的三种内楗,鬼谷子进一步总结说:“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意思是,不体察了解对方及事情的属性原委和适用范围,就不能实事求是地做出符合对方实际的决策,对方一定会抵触。同样,没有探得真实情况就去游说,一定会被对方拒绝。可见,鬼谷子所说的内楗,一定是在“见其类”、“得其情”那个地方。
因此,鬼谷子说:“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就是说,探得真实情况,然后才能制定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方法可以使你随意出入、进退自如,就像在门内安放了一个门闩,想插上就插上,想打开就打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