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反应第二>:变鬼神以得其情
(2010-12-26 05:25:09)
标签:
鬼谷子鲁国秦昭王反听鲁庄公文化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这段话里,“反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反听”,不是说要你从反面听别人的话。反听,是从“反而求应”来。运用己默、象比、钓语等方法,从对方那里求得了“应”,对这个“应”你知道了、了解了,这就叫反听。“听”在这里不仅有听到的意思,而且还有知道、审断的意思。
那么,善于反听的人有什么特点呢?他能“变鬼神以得其情”。变鬼神,就是像鬼神那样变化不测。鬼谷子说,那些善于反听的人,可以通过像鬼神那样不可测度的变化,来了解、审断出真实的情况。像上面范雎说秦王的例子,范雎把钓语、己默、象比这些方法不断的变换使用,直到确定出秦王和自己的心意相合,这就是“变鬼神以得其情”。
做到“变鬼神以得其情”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变得得当,变得恰倒好处。还用上边范雎的例子来说明。范雎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秦王必经的宫中巷道,开口就对驱赶他的宦者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这话说出来是非常危险的。太后是秦昭王的母亲,穰侯是秦昭王的叔叔。如果秦昭王的意志不坚决,没有抛开太后和穰侯自己秉政的勇气和信心,那范雎就有因离间君王骨肉之亲而杀头的可能。但范雎要想让秦昭王施行自己远交近攻的主张,就必需冒这个风险。不冒这个风险,就试探不出秦王的心意。所以鬼谷子说,善于反听的人,“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其变当也”,就是运用方法适当,要恰如其分;“牧之审也”,就是对这些方法运用自如,要恰到好处。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鬼谷子说,如果不能巧妙自如的运用反应的方法,就不能明确的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势;既不能明确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势,那你决定策略所依据的基础就不牢靠。这里鬼谷子进一步明确地讲反应之术的作用。反应的目的,就是要得人之实情,并把这个实情作为确定如何谋划策略的依据。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得人之实情,可以通过反复使用象比的方法,观察对方的反应。我们看商鞅说服秦孝公就是这种方法。第一次商鞅对秦孝公大谈帝道,结果把秦孝公说得睡着了。第二次,商鞅又大谈王道,听得秦孝公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劈头就问:“你就不想成就霸业吗?”秦孝公一听,精神一下就来了:“请先生教我!”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是进一步讲如何变换使用象比的方法。一般人们说鬼谷子是讲阴谋的书,这里确实有阴谋的成分。“阴”就是不显露、隐藏的意思。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先给予。如果把这个道理运用在如何成事上,那这就可以看作是阴谋。后面鬼谷子在“谋”篇里说:“圣人之道阴。”这个“阴”是成事、成功的方法,没有道德的意义。春秋时代的管仲就曾以“齐纨鲁缟”为阴谋,搞夸了鲁国。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执意讨伐鲁庄公。鲁国曹刿论战,在长勺(曲阜北)大败齐师,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齐纨、鲁缟是古代最著名的两种丝织品。管仲请齐桓公把服装面料由纨改为缟,命令大臣也要穿缟,于是齐国百姓纷纷效仿,缟价猛涨。管仲又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反而为鲁缟大开绿灯。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也贪图赋税,放任全国全力织缟,不种粮食。
一年后,管仲突然拒绝鲁缟。又让齐桓公和大臣们改穿纨。于是,齐国又流行纨,不再穿缟。鲁国的缟堆积如山,却换不来粮食,顿时陷入饥饿之中。最后,鲁庄公被迫屈服,签订了尊奉齐桓公的协议。管仲就是通过“齐纨鲁缟”这个外贸阴谋,彻底摆平了鲁庄公。
"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几句话用在谋略上,其用意在于,当敌处于强盛之时,或对手的狰狞面目尚未完全暴露或未被世人所识破之时,不是急于去与之较量,而是等待时机,采取措施以骄纵敌志,待敌懈怠失警之时,待世人更加清醒、朋友积极支持之时,再采取行动,战而胜之。
东周时期的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郑庄公对同胞兄弟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篡夺政权的阴谋本已觉察,而他不但不予制止,反而许之封地筑城,对共叔段一系列准备工作置若罔闻。其母姜氏请求封其弟共叔段于京地。公子吕谏阻,庄公却故作姿态说:“母亲姜氏希望这样,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不得安宁。”有人报告说,共叔段正招兵买马,训练卒乘,他故意说共叔段为郑国操练兵马,劳苦功高;有人禀报说,共叔段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公子吕请庄公出兵讨伐,他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直到共叔段和其母的阴谋充分暴露,郑庄公才说:“可以收拾他们了。”然后周密布置,在共叔段与其母姜氏举事之时采取果断措施,挫败共叔段的夺权阴谋,逐共叔段出国,流放姜氏于城颖(今河南临颖县西北)。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一句成语,可见庆父是死有余辜。鲁庄公晚年,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庆父为了夺取王位,杀害国君,制造内乱,引起公愤。他收买刺客杀死公子般,立年仅8岁的国君闵公,实权操在自己手里。闵公是齐桓公的外甥,请求齐桓公帮忙。齐桓公了解情况后,想派兵把庆父干掉。大夫仲孙湫建议等庆父再干坏事时再诛掉他。庆父不久又派刺客杀死了闵公,国人动怒,包围了庆父住宅。齐桓公派兵3千,去鲁国立公子申为君。庆父被押回鲁国,途中自杀了。
郑庄公和齐桓公所采取的手段,都是让对手沿自己的“逻辑”发展,充分暴露其行径,当事态发展到极端,开始走向反面时,才采取有效措施一举成功。开始的姑息怂恿都是为了等待时机,赢得主动,为采取决定性的行动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