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浅说之四
(2010-12-25 03:52:13)
标签:
庄子北海万物仁义道家文化 |
分类: 庄子浅说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以上五次对答,层层遮拨,逼显出一个“道”来。“然则何贵于道邪?”你既然说“自是”、“他是”都不是,那你为什么偏偏认定这个“道”为是呢?
这次问答虽然简短,但其义理甚深微妙。甚深微妙,故为难解。若概言之则其理难明,若详言之则必挂一漏万。虽然,吾请尝试言之。
道之可贵在哪里呢?当然在道生万物(自化)这个地方。但你光说道生万物不成,这个道生万物对人来说,有时候讲不通。因为人有意志的自由,他“不知足”,他可以合道,也可以不合道。老子就说“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正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人怎么做才合道,仍需有个说明。
如果是对着万物讲,讲道生万物,讲自化,已经够了。但若对人讲,还要说明这个“自化”,如何才能实现。能实现,道才可贵。如果根本不可能实现,人只有按自己的意志胡作非为,不可能依道而行,那道又何贵之有呢?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这里庄子把“知道——达理——明权——不以物害己”排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构成一个连环,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我们说道生万物,“生”这里是一个行程的概念。她包含了生养化收藏,代表着万物终始的全过程。而庄子这里就用“知道——达理——明权——不以物害己”,这样一个序列连环,来说明人事上的“自化”,即人如何可能与道为一而不相背。也就是“道的作用”如何在人事上显现应用的问题。
我们先对这三句话,大体上做这样一个了解。接下来再做分别的理解。
先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这个理可以分两层来理解。
一是从道这一面去理解。从道这一面说,这个理是“道理”,即道的理。上面说“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道的理,就是那个“大义之方”。有道则必有理,这个层面的理,可以理解为道生万物(道用)的途径或者理则。
另一个层面的理,可以从万物这一面去理解。从万物说,这个理即是万物之理。万物各有其理,一物之所以成为一物,而非他物,必有其理。桌子有成为桌子的理,电脑有成为电脑的理。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我们一名不文,也各自有理。
这两个层面的理,说是两个,实际上仍是一个,都是道所必涵之理。从道看,万物只有一理,从万物看各有各理。两层说的是一个理。这是理很“玄”,叫做玄理。魏晋时代的名士,非常喜欢谈这个,玄的很。
而且不只理有两层,既说“知道者必达于理”,道和理也必有不同。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说话不讲道理”,实际上是偏重理,把道忽略了。道和理的不同在哪里呢?从体用关系上说,说道是偏重于体,说理是偏重于用。说到用,则必达于万物。
如果你对体用关系不了解,我们再换一种说法。我就借用解字法说吧。
道和理的关系,用解字法说相当于“道”字和“路”字。“道”字是头脑通达的意思。走之代表“通”,“首”代表头脑。“路”字是各人各自走路的意思。“各”代表各个,足代表走。也就是道代表思想性;理代表实践性,也就是理可以指导实践。
我这个解字法,在这里只有说明义,没有证明义。解字可以是介绍说明的作用,不能用做证明。
比如,我说道是实践的智慧,我就喜欢用解字法。道,从走,从首。意思是走路要用脑子。引申开,头脑代表智慧,走代表行动、代表实践。所以,道是实践的智慧。这样解字很顺,一般人顺着解字就可以理解概念的内涵。但解字不能用做证明。因为解字很容易解出谬论,但看起来也有道理。比如,还是这个道字。我说道就是指一个有道的人可以不用吃饭。这基本上是个谬论。但这个谬论,可以靠解字支撑起来。怎么说呢?道,从走,从首。走是用脚,首是头。一个人只有头脚,这会意什么呢,会意得道的人没有腹部,没有腹部当然不用吃饭嘛!我还可以举庄子里边写神人“不食五谷”的例才子来证明它。荒谬就变成有道理了。
解字不能用做证明。要证明就要拿义理来证明。说儒家就要用儒家的义理来证明,说道家佛家,就要用道家佛家的义理来证明。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道和理有分别,但又不能分开。道由理显,理由道出。道和理,同出而异名。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道的可贵之处了。道生万物,必有其理,但道既非一物,也非一理。我们效法道,既不会堕入“自是”,也不会堕入“他是”。这样既平齐了是非,又保住了是非。所以庄子不是不可知论,不是相对主义。
“知道者必达于理”,这个道和理,是道生万物的根据和理则,也就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一个事物的根据和理则。同时,这个道和理一定是内在于事物本身。并不是在事物本身之外,另有一个道和理。庄子说:“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如果这个道和理在事物本身之外,那就不能是“自化”,而是“他化”了。
那么,我们世间有很多道理,这些道理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理呢?那就要看这个道理是不是由道来,是不是内在于事物本身。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客观规律的问题。客观规律是一个理,应该说有的能够成道理,有的不能成道理。比如说,“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就值得研究。从道的角度说,道是无对待的,而这个所谓客观规律是站在阶级对立的立场得出的。而且把这个规律从西方的社会历史中抽象出来,套在中国历史上也不能相应。由此观之,这个规律既不是由道来,也不内在于中国历史。
庄子为什么又要反对儒家呢?那是因为儒家的那一套仁义礼法,很容易成为外在的东西。外在就是“他是”,以庄子的立场当然要反对。所以,儒家要想站住脚,不被庄子打败,一定要讲“仁义内在”。肯定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价值源自人的本心,儒家才能立的住。我们看《孟子》里讲告子的那一篇。告子也讲仁义,但他认为仁义是外在的,是后天造就的。所以孟子骂他:“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率领天下人以祸害仁义,把仁义成为虚伪的,一定是你告子这样的言论。
道家儒家作为历史长河中能挺立不倒的大教,在这些关键的地方不会含糊,必定是圆满的。不圆满、含糊一点,就会挺立不住,被历史淘汰掉。佛家也如是。有人把佛学看成是迷信,排佛。其实我们若是心迷,不但信佛是迷信,信道信儒,信基督信马列,信你自己,都是迷信。
那么佛家讲空无自性,他的道和理又是怎么安排的呢?佛家是另一种形态,他不承认自性,但他讲“真空妙有”。“真空”,是空而不空;“妙有”,是有而不有。为什么说空而不空、有而不有呢?因为虽然是空,但他有真实的体性,能生万法(万事万物)。而万法都是因缘合和而成的,本无自性。这和我们上面讲的庄子道家的道理关系,是不是同理而异趣呢?所以在佛家那里,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一样的体用具足,事理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