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3《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于近日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第三部《太监秘史:大明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
******************************
文/皇帝不称朕
第三卷
北边起风尘
第二十三章
四王子手捧红宝书反了(上)
朱棣揭竿而起,起初只是为生存,绝未想到夺取天下。他是被朝廷逼反的,若不是朝廷威迫太甚,下手太狠,他未必遽然而反,甚至可能不反。朱棣多次说他的处境,“身遭危祸,无所容生”,他是“为奸恶所迫,不得已起兵御祸”,应非矫饰,的属实情。
但“冤情”并不足以成为朱棣起兵叛逆的理由。他名正言顺的旗号,是“清君侧”,是“奉天靖难”,他统率数万雄兵,是为了入朝诛杀齐泰、黄子澄等“奸党”。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嫡子,国家至亲也!”
朱棣在反书上先亮出正统的牌子,摆出自己“先帝嫡子”的身份,然后以皇帝至亲皇叔的资格,指出朝政昏乱、亲藩连遭横祸的实态——
“今幼主嗣承大位,信任奸宄之徒,横起大祸,屠戮我朝家。想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望其传续无穷,藩屏天下。然一旦遭此残灭,其谁之罪,皇天在上,后土在下,都一起看着呢!”
朱棣辩称自己“自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为什么如今又不循分、不守法了呢?实在是守不起法了,大祸临头,生死攸关,我是“不得已也”!
随后,他以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举起当朝“红宝书”《皇明祖训》——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在引用祖训条文后,朱棣剖出一肚子忠臣肺肠,亮给天下人看:
“从义上来讲,我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
最后,他像所有奸的、忠的人一样,喊出一句口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朱棣“清君侧”,与建文帝“清燕王左右导恶之徒”,手法相似,均属于剥笋之法,或称敲山震虎,明明打的是老虎,对外却宣称打狐狸——然则狐狸死了,虎能独存吗?
政治斗争所用之枪,射出的子弹常常是能拐弯的;政治不是武斗,不能直来直去,必须学会影射、反讽、指桑骂槐和王顾左右而言他。好像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有“政治”的基因,人人都是政治家(我其实很讨厌这个词,所谓“政治家”是否就是那些玩政治玩出了精,官场的千年老狐狸、万年不倒翁?翻不如政客这个词来得恰如其分)。好比中国人特别喜欢“微言大义”,话不明明白白说,文章不直直爽爽写,偏让听者、读者去揣摩;还把它的发明权硬惯在孔老先生的头上,好像这个坏毛病,是圣人起的头。弄得人心不亮,大家都习惯动这样的心思:“此话怎讲?此言何意?”
中华不愧为文物之邦,词汇之花哨、名堂之繁复,全世界绝无仅有,比如皇上就皇上,非得说陛下,皇帝官儿明明在陛上站着,偏说“陛下”!皇太子、亲王,则称殿下。可陛下头、殿下头,哪儿找人去?
写信问候一位老朋友,说“老兄近日可安好”即可,却偏要说“老兄左右可安好”?关左右屁事嘛!难道你写这封信,只因惦记老友家的左右仆从吗?
如此妆谎,貌似畏缩恭谨,却是嘴上涂蜜、腹中藏剑、尾后射针,整个一个道貌岸然!每见及此,每思及此,我都不禁哑然浩叹:中国文化里的这一套,不正是中国人精神萎靡、人格逐渐分裂的标志吗!
言归正传,且说朱棣明明反皇帝,却不说“清君侧”,这就是古人的只反奸臣,不反皇帝了。
尽管朱棣是受他侄子皇帝的迫害,他也不能直接向侄皇帝表示抗议,放声大骂,因为“天地君亲师”,君臣名分最大(君实际上是天的代言人)。朱棣只好向皇帝的左右开战!可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好比一位江湖老大,别的门派没请你来帮忙,你却跑去帮人清理门户,不等于打人家掌门人的大耳刮子?所以朱棣之“清君侧”,虽然表面对建文帝客气,其实就是打在他脸上的一个响亮的大巴掌。
朱棣率兵上京来“清君侧”,是有法律依据的,那就是洪武朝的红宝书——《皇明祖训》。朱棣的造反檄文,引了其中一条: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本镇之兵讨平之。奸贼讨平之后,诸王收兵于营,朝天子而还。”
这一条确实是祖训的原文,但我猜它一定是某日太祖皇帝醉酒之后,昏头昏脑未醒时写的。
看官明鉴,朱元璋手定的祖训里,这样的内容还真不少。朱元璋的本意,是鉴前代之失,如汉献帝被董卓、曹操等“奸臣”先后挟持,他害怕朱家的后代皇帝无能,也遭此命运,被人挟持摆布,那时,就只有靠各地宗藩起勤王之师来扶持朝纲了。因此他规定了亲王们的责任:当朝廷上奸臣当道时,你们必须训兵待命,待接到天子密诏,即刻率兵来朝,诛杀奸臣,然后还政于天子,收兵归国。
这纯粹出于朱元璋罗曼蒂克似的幻想,把大明王朝的基本大法,搞成了一部明代版的《理想国》,与一本浪漫主义小说无异。
喂,老朱!你凭什么认为,陛下的子孙都将是岳飞似的大忠臣?待重头收拾了旧河山,朝了天阙,还能不带走一片云彩?陛下对未来的瞻望与期待,明显与历史经验和人性之恶不符嘛!
瞧,您那不争气的四儿子,很快就利用祖训的条文,揭竿而起,反抗你孙子的朝廷了!
当然,燕王朱棣并不能完全做到“道德战胜”,他“清君侧”的理由存在明显瑕疵:祖训规定亲王训兵讨贼的前提有二,除了“朝无正臣”,还要有天子密诏。朱棣开出来奸臣名单,却无法提供天子密诏,因为建文帝压根就没请他来帮忙清理门户。所以朱棣虽然引了祖训,但只是偷换概念,掩耳盗铃。
然而,这有甚关系呢?天下之人,孰听口舌之辩?天下大事,到底还是要靠“肌肉”说话。如果世间之事只讲道理就能摆平,那简单了,只须“重文”的建文一方,派出方孝孺等一帮儒臣,与燕方辩论三场,朱棣绝对要铩羽而归,自然天下太平,永世无争了——可惜,这也是梦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