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连载19《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本书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首发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该书即将于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第一家庭悲喜剧》也将由该出版社出版,第三部名《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将面世之际,我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图片来自网络)
********************************************
文/皇帝不称朕
第二卷皇子与储位
第十章太祖皇帝的家书(下)
朱元璋在《祖训》中介绍:“朕以乾清宫为后寝,后妃宫院,各有其所,每夕进御有序。”说他夜里只在乾清宫就寝,妃嫔各有居所,排好队次,轮流侍寝,从不发生争抢——妃子们情绪都很稳定。
在孩子们来朝时,朱元璋曾亲自领他们参观过自己的寝宫。只见龙床周匝,尽是宫人铺睡处(大约是打地铺吧,这与后来乾清宫27张床的布局明显不同),他得意地说:“此所以关防有势!”真龙搁中间睡,勇敢的宫女们围绕在四周,形成一个宫女敢死队环卫圣驾的形势,大约她们还有口号:“谁要犯驾,请先从我们的尸体上跨过去!”
“关防有势”的话,记在朱元璋给他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棡的“记事”里。
记事是朱元璋手书并封缄的私信,由太监或皇亲领于御前,直接交到收信人手里。像这样的记事,晋府收到百余件(有专门谕晋王的,也有传谕诸王,而另给晋王一份副本的),由王府长史司编辑出来,流传后世,就成为宝贵的史料,称之为《太祖皇帝钦录》。
《钦录》在明代属于保密档案,没有传世。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接收清宫财产,才由俞平伯先生发现于景阳宫御书房。俞先生认为:“这不是正式的官文书,乃是明宫的密件”。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正因为不是公开刊刻的文书,且内容皆为朱元璋亲笔,未经润色和篡改,所以其真实性及史料价值非常之高。
下面讲朱元璋训子,便主要依据这份难得的材料。
我们刚引述的那件记事,是由内使虎儿于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初五日送到山西太原晋王府的。同日,周王府差千户周彬也赍到记事一件。大概朱元璋只写了一份,令各府互相传看,故由周王差人送到。同一天收到两份记事,足见在京的老父时刻不忘各在藩国的儿子们。
事情的起因是皇第二子秦王朱樉突然薨逝。
秦王去世,让白发人再一次送了黑发人,朱元璋的悲恻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刻条件反射地指出,秦王一定是遭人谋害!他忿愤地说:“秦王不听我言,与小人独处,杀身之祸,是其自招!”
对秦王的死,他是又怜又恨,但马上想到得尽快提醒其他儿子,于是挑亮灯花,给儿子们写信。他自己形容自己写家书时的状态说:
“为父的老眼昏花,但为你们着想,不得不揩拭模糊的老眼,亲行净稿,把秦王的事情告诉你们。”
信的末尾注着日期:“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记事。”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8岁了,老眼已经生翳,他仍坚持亲自动笔,给远方的儿子们写下一封封家书。他如此不顾辛苦,就是怕儿子们遭到无处不在的敌人的伤害。
秦王纵恣妄为的个性,从他初到封国(洪武十一年)就显露出来,而自他离京赴国的那一刻起,老父劝诫、指责、鼓励的敕书与家信,就接连不断地飞来。可秦王总改不掉坏脾性,令老父亲又急又气,无可奈何。
在洪武二十三年二月十日的一份给晋王的记事里,为了教育晋王,还拿他二兄秦王举例,说秦王“终岁玩妇人,为妇人所迷,护卫官军人等,乱宫者无数”。
此时朱元璋身体状况已不好了,他写道:“今老父负疮在背,略说大意,观尔心智,尚不能周知老父之机。”那语气里,是既希望孩子们学“好”,又怒其不争,不能达到他的期待。其情之流露,发乎自然天性,要不是《太祖皇帝钦录》里所收记事,有太多暴力和充满帝王狭隘思想的内容,将它们编辑起来,倒可以做成一本《朱元璋家书》,供后人做亲子教材呢。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