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大院紫禁城(5)

前回说到,太医盛启东不顾皇太子的质疑,为太子妃开出破血之剂,太子一边令人抓药,一边让人把盛启东抓起来,威胁他说,如果太子妃有什么事,一定杀他的头。
过了三天,盛氏满门的惶怖,终于在一片喧闹的锣鼓中消散了。原来奇了,太子妃坚持服药,果然“血大下”,鼓胀的肚皮瘪了,病也好了。太子大喜,乌云一扫而尽,不仅赐给盛启东重赏,还特地把东宫仪仗队派出去,敲锣打鼓礼送太医回家。
但盛启东始终为太子所恶。
我们不清楚太子,也就是未来的仁宗,为什么厌恶盛启东,但那怨怼一定极深,即便此人治好了他老婆的怪病,怒气犹然不解。
盛启东为此整日忧惶不安,闷闷不乐,生怕哪一天秋后来了,就要算账!恰好他的同乡,相术界的名人袁忠彻,也是太子讨厌的人,他偷偷对盛启东说:“老兄,你莫要过于忧虑,我观太子之相,非永寿之人,他即便登了宝位,也不能长久。”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袁忠彻竟敢说与盛启东听,毫无顾忌,足见这两位在御前行走的神相与神医,是一条索上的蚂蚱,是共利害的。
袁忠彻的话后来果然应验,仁宗只做了不到一年天子就去世了。
以上记了两件事,一是仁宗自观天象,谓己不久于世;一是相士相面,知其寿之不永。好像天上的星星与仁宗的面皮合了谋似的,都来与仁宗过不去。
然而性命之夭,必有戕生之利斧,不能说星星如何,面相如何,其人便“死得其所”。老天爷不让人活,总得放个炸雷,劈人一家伙,不会莫名其妙就让人飞仙的!
那么,仁宗到底怎么死的?看官你恐怕想不到,开创了著名的“仁宣之治”的仁宗皇帝朱高炽,他的死亡,竟是明朝十六帝死亡鉴定书中最大的疑案。
仁宗在位仅仅八个月,死时正当盛年,且死亡太速太骤,只在一两日间,实在太出人意料了。所以对其死因,在当时已不能无疑。
成化时人陆釴《病逸漫记》记: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
指出当时社会上对仁宗之死,有两种猜测:被雷震死,和被宫人误杀。
明代中期以后流布较广的《明记略》一书,则指出:仁宗或云死于雷,或云为宫人所毒,或云为内官击杀。在前书的基础上,又增一种:为宦官所弑。
尽管清人修《四库全书》时,对这些记载大加刊伐,称之为“委巷之传闻”,是“删除犹有未尽”的谎言奇谈,但这些传闻见诸多种野史笔记,流传极广,信者极多。
仁宗是被雷劈死的吗?民间说“天打五雷轰”,是坏人的专有下场,何以慈悲为怀的仁宗也落此下场?嘉靖时人张合揭秘说,雷只是个幌子,仁宗其实是被宦官击杀的。他在《宙载》一书中说:在一个阴雨天,仁宗上罢朝,退回后宫,突然就报“崩”了——有人怀疑仁宗为内侍所弑,“(因)适有雷,故内侍云雷震”。
当然这只是外人的猜测,至于人们为什么会猜疑仁宗是为宦官所杀,张合解释道:“仁宗即位后,恶宦官,每欲诛戮”,结果被宦官先下手为强。他还绘声绘色地说:仁宗入敛时,是没有头的,此“尤为可疑”!
这令我想起清朝的血滴子传说(见题图),也道雍正皇帝被人割了脑壳,揣到裤裆里,不禁笑了一下。仁宗爷爷的首级还在否,无法从文献中考索,只好等献陵发掘时再考证了。
仁宗死于雷,死于弑,又说他死于下毒。
下毒者为不知名的宫人,或某位妃嫔,她投毒的目标本是张皇后(即那位胀肚子的太子妃),却不料误中了仁宗。假如此说成立,也是冤大头似的枉死,比被雷震死强不了多少,于仁宗名誉,总归是大损。
仁宗到底是咋死的?陆釴曾好奇地向一位雷姓太监求教,这位太监仿佛一位考古学究,摇首道:“皆不然,盖阴症也。”——这下好了,关于仁宗之死,就有毒杀(误杀)、弑杀、雷杀、病杀四种死法了。
陆先生与我同好,喜闻宫闱秘事,且颇多独见,如景泰帝朱祁钰被宦官蒋安勒死一说,就仅见于他著的《病逸漫记》一书。他所记景帝之死的异说,不知是否也是向那位雷公公求教而来?但阴症是个啥症,雷老公没有详说,或者他附耳对陆釴细细道过了,陆先生不愿赐告。所谓阴症,或许就是中医里常说的外邪入阴经,或者是羞不得见人的代名词。然则此病何以竟致人速死也?我不懂医,不敢乱解,但我敢大胆揣测:此阴症之阴,应该靠阴私之阴多一些,大概也是“丑媳妇”不好见公婆的。
其实,仁宗之死,还有一种最大的可能,即吸毒而毙命。人的“1000种死法”(这是一部美剧的名字),不幸的仁宗,他一人竟占了五种!不可谓悲夫乎?
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俺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 皇帝不称朕 微信公众号 hdshuosh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