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把“支那”改为“中国”——小评《梅兰芳》

(2009-01-22 14:01:33)
标签:

梅兰芳

国际巨星

支那

邱如白

中国

文化

   看《梅兰芳》之前,先看到影院广告版上的宣传语:“中国最早的国际巨星。”心想,这真俗得很,很媚俗。不过,不可因一句庸而俗的广告语而对电影留下坏印象,尽管我觉得导演、制片们本该本着爱惜作品的心态关注“广而告之”的措辞的。

   看完《梅兰芳》,觉得这部电影,冗长而平庸,竟似很切合那句广告——除了一长、一短外。片子力推一位“国际巨星”,应该说的是梅先生1930年到美国演出的事。可到底大师是如何征服美国人的,电影一点也没表现出来。梅兰芳在里面战战兢兢地演,邱如白却为了一个离场的观众,追出去,在外面大雪里战战兢兢地抖。结果,表演如何精彩,大家全错过了——恨死邱如白了!似乎导演认为,京剧之“妙不可言”,还用得着我来告诉你吗?不如在这里设了个悬念。结果,观众楞没弄明白大师如何成为国际巨星,倒是替邱如白捏了把汗:他赌赢了!

    梅兰芳到美国演出成功,难道从此京剧就风靡美利坚,人人争说梅兰芳?我想未必。那么“国际巨星”的帽子,似乎戴得太早。假若梅兰芳美国一现身,果然从此风靡不止,人人争说,那也只能说是:“中美巨星”——何况,梅先生还有蓄须明志,不为倭寇演出的光荣历史,这国际里,他是不愿包括侵略者的。

    这一点,影片也表现了,并以此压轴。从片中看,梅兰芳又似乎可称国际巨星,至少还有个东洋知音。那莫名其妙的年轻鬼子,一开头就说了一大通:什么欲征服支那人,必先征服梅兰芳。他的理论根据是:以前外族入侵,都被支那人同化了。其意好像说,支那人整天就知道泡戏馆,所以先把他们的偶像降服了,就从文化上征服他们了。这一套在中国人人都会说的“阿Q”理论和俗辞滥调,在电影中借个倭人的口说出来,当然是编剧的安排。

    这一段,却让我憋闷得很。群鬼会议,开口闭口“支那”、“支那人”,我想《梅兰芳》的编剧,假若当时正在外面窃听,果然听鬼子这么侮辱人,原文实录,还算有点道理。可我打赌,假如那时窗外果然有双偷听的耳朵,一定不是那位编剧的。这所谓“支那”,只能说明你有那么一点小常识,知道过去我们被人欺负,人家故意羞辱我们,称中国为支那,称中国人为支那人。可是你如何那么轻松地就写到剧本里!中国人拍的电影,将来似乎还要拿到洋人那里去评奖,争取再出几个“国际巨星”的,如何自贬如此?那鬼子似懂些中国国情,又似乎对梅兰芳颇有敬爱之意,我不信他说“中国”,就损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性。而且,那些话,毫无“修辞之美”,电影台词是可以像平常生活那样,说废话的吗?

    现在的人,一心想当国际巨星,却忘了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尊的中国人。这一点又似乎与电影的主旨相戾。电影不是要告诉观众:梅先生一生都为了提高艺人的地位而奋斗吗?这也是他不为倭寇演出的真正原因。希望那些不管已经做了,还是巴巴地想作国际巨星的人,先作一个时刻持有自尊之心的中国人,不然你的艺术,也会贬了斤两。

    所以敬请导演,在把这部电影送出去参选之前,把所有的“支那”改为“中国”!

 

有人辩驳:“支那”本无坏的意思,中国就是支那,支那就是中国。似乎仿佛说:特务也就是特务,所谓“特别工作者”,所以电影上烈士痛斥敌人:“特务!”也没有斥责之意,顶多只是揭露人家的身份而已。日本古代就叫倭国,你如果见到一东洋客人,高兴地打招呼:“嘿!倭人!”他也一定会很高兴地点头鞠躬了。——那可真是刻舟求剑、不通时务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