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格发展书院认为,应试能力是最大的素质——要么应他人之试(赢得筛选),要么应自己之试(发挥潜力)——前者的赢家就是各类状元,后者的赢家就如朗朗、刘翔,在人生的赛道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赢得赛事。哪一个不需要刻苦练习,达到得心应手境界,通过沉着应战,从而脱颖而出?
特别是小学到初中的内容,我细细看过,基本是人生必备的知识,岂能略过?
曾有家长问我:我小孩样样都好,就是有点懒,怎么办?我说:你看着办,懒是一切病根,我没有良方!
三格发展,体格为本。体育锻炼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治好懒根,同时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智慧体力——投入思考和解决问题、不知疲倦的能力。
最近在看金出武雄(日本旅美学者,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教授)的《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启发良多,下为一例——
作者说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基本可以概括“读·写·算”。他认为“读、写、算可以说是所有学科,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培养思考能力与记忆能力的基础中的基础〞。
既然是基础,就需要反复地循环应用才能掌握,这其中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模式,才能进而更好地应用。
他同时给出了具体方法:
他上小学的时候家里非常穷,买不起词典。于是在四年级的时候,他借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的国话教科书,把各章节的“汉字一览表”和使用方法都按发音顺序抄写在白纸上。然后用线装订起来,做成自己的词典。由于是自己制作的,所以非常爱惜,总是随身带着反复看,反复写,最后他就把全部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他上初中和高中时,为了背英语单词,把纸对折,一半写上英语,另半写上日语。背的时候看一面“book〞反应出是“书”,从另一面背也是看到“黄色”反应出是“yellow"。一时反应不出来的单词就做个标记。即使是有一个标记也要把所有的单词都重新过一遍。反复练习到标记没有了才结束。
他认为,虽说填鸭式死记硬背教育不好,但如果我们头脑中什么都没有,就没有思考的材料,更就谈不上思考了。“填”不见得就是一种不好的方法。关键是怎样“填”——最好是理解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但有些知识就需要死记硬背。如果“填”的结果能使学生像羽生先生(日本围棋名家)那样的名人一样,能够迅速反应出相关知识——能够随时想起和使用——那么“填”就是好方法了。
三格发展书院公益讲座
扬州雅痞2019.11.6于深圳三格发展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