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感和性——青春期最常见困惑

(2012-10-07 21:16:28)
标签:

白云阁

陈一筠

青爱小屋

青爱工程

杂谈

分类: 活动报导

注:2012年6月19日,江苏无锡梅村高中,河仁号青爱小屋挂牌。青爱工程主办单位中华儿慈会、中国教育学会,青爱工程支持单位民进中央,及青爱首席专家陈一筠教授,青爱工程空中联盟首席专家白云阁等齐聚梅村。专家讲座,师资培训,学生演出,不亦乐乎。人民日报《新安全》采访多位专家,做专题报道。此处转载之,备作文献。转载时,博文标题为扁所拟,以符博文风格也。

 

专家篇 我们来解析之二

携手共筑青春的壁垒

——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白云阁谈青少年如何平稳过渡青春期

文/本刊记者 苏嘉秋 《 新安全 》(2012年第8期

 

    白云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心理学硕士,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辽宁省、抚顺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青爱工程全国第一家青爱小屋创办人。

    青春期教育,是作为学校、父母和社会三方不可回避的一个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和话题。当下的孩子正经历着社会急促进步带来的种种利弊。很多父母不自觉陷入“分数时代”的怪圈,一切以分数为先。到底学校、家长各自该肩负着怎样的责任和教育,帮助孩子们平稳度过青春期?白云阁老师为我们一一解析。

    青少年的四种“困惑”:

    环境、情感、人际、学业

    青春期孩子们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而产生的不适应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如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困难、考试焦虑、沉迷网络、厌学逃学等等。另一类是由青春期生理、心理剧变而引发的青春期性不适应行为。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生理渐趋成熟,但心理成熟还未跟上生理成熟的节奏,因此会出现系列的不适应行为,表现亦是多种多样,如常见的青春期体象烦恼、性心理冲突、两性情感困惑、孤独自卑、情爱暴力、叛逆、亲子冲突加剧等等,都会对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需及时关注和科学引领。

    高中生中心理困惑最集中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及两性情感应对等方面。在分数至上、升学择业压力巨大的教育现实中,孩子们的时间大多是在书本和练习册中度过的。很多孩子缺乏在活动中与人真诚互动、合作交流的实践机会,和意识,也缺乏与人和睦共处、坦诚沟通的能力和经验。所以,在学业及成长压力越来越大,希望得到他人理解、尊重、关爱、陪伴和帮助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时,内心冲突与困惑逐渐显现,学业及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统计中还显示,青春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还是情感及性的困惑。随着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很多青少年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影响,渴求得到心仪异性的关注,渴求与异性知己分享生命故事,渴求发生一段惊天动地的恋情。情感来之前冲动、渴望、焦虑不安,情感到来时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情感结束后捶胸顿足、怨天尤人、痛苦不安……无论是否承认,青春期孩子们由情感和性带来的困惑是实实在在的,企图忽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只求他们专心学业的鸵鸟政策,只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伤害和影响。

    青春期少男少女性困惑及性行为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少女怀孕堕胎、少男性暴力现象常常见诸报端。我们在平日的心理辅导中,也常常能听到孩子们各种各样的源自于性心理、性生理及性行为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他们渴望得到科学的引领,但现实中学校、家庭性教育的缺位,让一些“嗷嗷待哺”的青春期的孩子们只能向良莠不齐杂草丛生的网络世界寻求答案。于是扭曲的怪异的甚至是变态的性信息充斥于孩子们头脑中,性的话题成为孩子们饭后课余的谈资,不安全不健康的性行为正威胁着青春期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在考量着整个社会的良知。

    “分数时代”下,学校,家长正视“成人”教育

    现在的教育,是一个“分数时代”,而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沟通和关注的话题就是考分和择校;老师的注意力也基本放在学生的升学率上;学校和家长都是在用分数在在衡量一个学生,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下,独生子女承载的父母和社会的期望都过于沉重。在他们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就是学业,即“分数”。当他们稚嫩的肩膀上、生活中,全部的内容和精力都在学业上时,孩子们其实已经逐渐远离常规的生活,生活变得黑白且单薄。自主选择的空间的局限性,导致他们的抗挫能力、意志品质读不如他们的前辈和长辈如此坚强,缺乏对生活主动地选择性和担当意识的匮乏。

    当下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中的关爱点太多,都是家庭中的中心。家长对孩子的爱偏离正轨,单一而缺乏理性,造成一部分的独生子女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宠爱和关心,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但自身具备爱人的能力却极为有限。即便他们想去表达爱,也显得力不从心。家长不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假象中,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最强的。而应该适度地鼓励孩子,让孩子在遇到更强的对手时有一种抗挫折的能力,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建设。

    现在教育的关注点,是让孩子成名、成家还是成人?首先孩子出自家庭,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社会单元。孩子在家庭中走出来,首先孩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有没有爱的能力;能否去主动地担当和选择,能否很好地关心他人、与人相处,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承担自己必要的责任和义务。上述的种种,都是家庭应该带给孩子基本的素养。但是现在的家长经常混淆或单一化自己的角色,在代替学校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孩子,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风貌。一部分家长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忽略了作为家长基本的角色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人”,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爱。一旦孩子的生活中仅仅存在父母对他学业上的关注,而没有真正得到情感上爱的滋养。每天生活在一个冰冷而疏离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只会在他们面前不断地抱怨和指责,孩子和父母基本没有情感的流动,这样的孩子走出社会是无法和别人正常地相处。

    父母更多地应该学会“蹲下来”,用同理心和孩子们平等地交流,学会如何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先跟后带”(先跟随,后带领)原则。家长应该是无条件地接纳、陪伴和引导孩子。

    学校、家庭理性分工,各司其职

    我发现心理及行为困惑的孩子,大多数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内心缺失爱,没有安全感。在他们遇到困难和困惑时,对于与谁沟通感到迷茫,感觉与父母的距离太遥远或者太近。孩子们不希望让家人担心,更不希望就得到指责、抱怨的回应。所以他们会希望在父母面前展现的是自己最好和最坚强的一面,要么就是把自己彻底地封闭起来,与父母梳理。然而,家是一个应该真诚表达自己真实情绪和感情的场合。关闭了亲子正常沟通渠道的家的氛围,在孩子们成长旅程中最重要的陪伴、引领者的父母的角色,也自然形同虚设。

    若想真正走近孩子们的心灵,家长们首先要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长需求有很好的了解。当孩子遇到困难,有情绪反应时,家长应该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去探讨作为父母能够为孩子做什么,什么人能够帮助孩子;能够尝试从哪些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在陪伴孩子探讨的过程中去引领孩子。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家长能张开双臂去接纳孩子;在孩子获得成功时,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可以失去世界,但他们永远还有个家。不管考试失利或情感受挫,在这些关键的时候,回家依然能得到父母不求回报的爱。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成功。当孩子迷茫和恐惧时,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无条件的接纳、陪伴和引导。家长应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我的孩子不一定是最优秀,但他一定是独一无二,一定有自己的优势,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潜力空间。同时也会有他的不足,但这种不足是可以改进的,作为父母可以陪着孩子共同去改进;如果是先天的不足,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去接纳。

    而作为教师,最重要是有一种正确的教育观念。郑晓江教授的观点,为师不仅要做“经师”(学术有所造诣的老师),同时还要为“人师”(为人品德值得学生敬重,同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老师)。作为家长,他所接受的教育是有限的,所以他灌输给孩子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也是有限的。“教师”,就是研究教育的,顾名思义“教书育人”,除了教授文化知识,还承担着一种育人的责任。青少年每一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问题以及常见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指导策略,作为专项研究的老师们都应该了然于心。不是等孩子出现行为问题,老师再去“救火”;而在问题没发生之前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如何在有困惑和烦恼时如何具备一种“防火”的能力。

    老师除了具备一般性的教授学科知识的能力之外,还应具有心理学的常识,一个是教育心理学,如何更好的吸引学生去学习知识;另外一方面是发展心理学,了解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常见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善于从心理学的层面去观察自己的学生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和细微的心理、行为变化。有时候,可能一句简单的鼓励或者安慰,就能让孩子瞬间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和被需要、被尊重、

    如果一个孩子在这个大环境里被忽略,同时经历着亲人的丧失或学业上大幅度的滑坡;又或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和问题;老师很粗心没有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和变化,就造成孩子行为上和心理上得偏差。

    心理问题,在“危机干预”前叫停

    “心理危机”包括基本的三个要素。第一是有一些生活事件发生,可能是重大生活事件(往往与丧失有关),也可能是小的生活事件的累积,导致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心理承受的极限;第二是生活事件发生后,个体产生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反应;第三是凭借其已有的能力和经验难以有效应对。这个时候,我们说此人的心理可能处于危机状态,需要及时心理干预。

    青春期孩子们可能遇到的生活及学业中的丧失因素很多。父母亲人的重大疾病、去世等亲情丧失,父母婚姻解体让孩子们失去家的归属感,学业成绩的滑落,青春恋情的失败,好朋友的背叛,人际关系的困境,重要场合中的丢面子,罹患重大疾病,中考高考失利……面对生活、学业及成长中的诸多丧失性的事件时,很多孩子很容易迷失自我,尤其在遇到一些重大挫折时,他们甚至会出现轻生或攻击性的行为。青少年轻生事件确时有发生,不得不引起广大家长、教育者及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现在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一种安全感,自认为终于遇到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感情和信任感,把自己完全交付给对方的人,本来就是一种很不理性的相处关系。但一旦当对方慢慢远离他,结果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瞬间整个世界都没了。  

    很多问题在家长和老师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一片天,他们的精神支柱。所以对于上述的种种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危机的干预都是十分必要的。危机状态下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个肩膀、一双手,一点关爱和支持,以及方法上的应对。首先让孩子宣泄出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然后共同去探讨问题的对策,如何去应对。毕竟孩子的生活阅历有限,应对的能力也有限,家长和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更多心理上的支持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赋予孩子们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常态,了解成长历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了解生命绝对不是天天都是晴天,成功和失败总是并存的,自身都会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告诉自己:我很棒,但永远不是最棒的。让孩子们在人生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晴天时带把阳伞预防过度日晒,雨天时带把伞避免雨淋,雨太大了就学会躲一躲,微微细雨时亦可以享受一下雨中漫步的浪漫,雨伞就在手中,有备无患。我想这就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所推崇的生命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