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陈光标高调行善谈佛教的布施与随喜

标签:
转载 |
分类: 李扁性学评论 |
陈光标日本赈灾(照片取自网络)
日本9.0级大地震,数千人死亡,上万人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从视频中看到海啸袭击日本沿海县市的惨烈场景,无不触目惊心。慈善家陈光标先生在地震的次日凌晨,即飞抵日本,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受灾的人们。陈光标自己介绍:我们一路上都是买救灾物品,发放给需要救助的人。(见新快报报道 http://news.xkb.com.cn/guoji/2011/0315/124352.html)
陈光标先生一向以“高调行善”惹人注意,也因为种种言论常常引起很多质疑。此次赴日本救灾的举动自然也引来部分网友的不解,甚至有网友质疑其“又在作秀”。在新浪微博上,很多网友因为一张摆拍的照片而对陈光标先生热议,其中不乏“非议”。
在著名的《道德经》中,我们的先人说过这样的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上士)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一点疑惑,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悟性不高的人(中士)听说“道”后,将信将疑。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相信和怀疑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下士)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所以大笑,并且表现出鄙视、讥笑、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若将行善布施视为“道”的话,陈光标先生无疑是上士,我想那些对他存有非议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点。在佛教中,布施是六种修行方式之首。六种修行方式即是我们熟知的六波罗密【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
而布施又分三种:法施、财施和无畏施。象陈光标先生这样舍财而施的称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佛教四众弟子经常举行的放生活动,救生灵于屠刀下,使之免于被屠宰烹饪,是无畏施。在《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对布施是这样定义的: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
布施,对内可以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对外可以救拔众生。能行布施的人,即是大智大勇之人。
有人说,我愿意去做布施,但是我没有钱,怎么办?
布施并非一定要很多钱,没有钱一样可以做布施。有几种布施是不需要钱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到:颜施,微笑着与别人相处,令对方感到喜悦;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祝福的话;心施,对人心存诚恳、心存恭敬、心存谦让、心存和乐、心存感恩、心存善悯、心存宽恕;眼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别人;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需要的人;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这个人在生活中一定会人见人爱的。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行为是大力倡导的,这就是培养我们拥有一颗随喜的心。随喜是佛教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随喜的修行在于破除我们的嫉妒心理,以欢悦的心去欣赏别人的善行。随喜,简言之就是“见人之善事,随之亦欢喜”。这是一个关于心态的训练法门。
《俱舍论》中讲到:随喜就是指没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发自内心地欢喜。随喜又分两类:1)随喜世间善因善果;2)随喜出世间解脱因与解脱果。在佛教中,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关于这点,在《大智度论》中讲得很明白:随喜者的功德,胜于行善者本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行善,我们从内心中深生欣悦,那么我们也拥有行善者同样的功德,甚至还要胜于行善者的功德。
陈光标的高调行善,在一些人的眼中可能显得比较另类,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作秀。不过在当今的社会,这种“作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用陈光标先生自己的话说:“比起那些抢购奢侈品、炫富的有钱人,慈善的高调不仅是社会良知的唤醒,更是一种财富管理的训导。”让我们多看陈光标先生积极的一面吧,我们如果在细节上吹毛求疵,只会把我们的眼睛训练成“批评的工具”,而非“欣赏的感官”。那些热衷批评陈光标的人,在点评他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