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慈善总会伤员四川省人民医院伤病员白岩松玉树杂谈 |
分类: 活动报导 |
4.14玉树震后,除了紧急救援更显迅速、高效、冷静以外,心理援助工作也更显“有序”。
据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1+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张银俊介绍,此次震后,1+1心联行动做了两件事情。
先送睡衣,再送抚慰。
4月16日,陆续有玉树伤员转到成都紧急救治,至4月17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已收治青海地震伤员76名,川大华西医院已收治83名。
4月17日上午11点左右,“1+1心联行动”四川基地王进鑫主任一行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与省医院团委取得联系,就如何对来川就医的玉树灾区伤员的援助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和协商。当得知伤员急需睡衣等生活用品后,基地的工作人员马上购买了100套睡衣。下午4:30,基地王主任一行代表“1+1心联行动”将睡衣赠送给了伤病员。
经过与省医院团委的沟通,“1+1心联行动”准备在伤员情况初步稳定后组织志愿者实施初期心理援助,即陪伴、安慰和支持。这些志愿者将主要来自绵竹、都江堰、德阳等地的“1+1心联小屋”教师和前期的专家志愿者,他们经过“1+1心联行动”两年来的培养,初步掌握了心理干预的基本技术,并有实际灾区心理抚慰经验,同时他们经历了5.12地震,对玉树人民的处境感同身受,可以更有利于帮助灾区伤病员建立信心。
经过前两天的工作,四川省人民医院院团委十分认可我们的工作,经过了解,现在在省医院有部分伤员属于骨伤,还有几个小孩。
4月19日上午,经过与省医院院团委协商,1+1心联基地带领绵竹“1+1心联小屋”专责老师来到省医院,对骨伤病情不是很严重的伤员进行了先期心理抚慰。1+1心联行动还给6个学生伤员带来了步步高复读机,希望他们在住院期间能利用复读机听听音乐,缓解情绪,康复出院后还可以用于今后的学习。
19号下午,1+1心联行动绵竹培训中心的洪军主任带4名有较强能力的心联小屋专责老师去看望这些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安抚,并了解一些相关情况。为以后的开展工作打下基础。
绵竹是汶川地震特重灾区。现全市43所学校全部覆盖了“心联小屋”。绵竹“1+1心联小屋”的专责老师带来了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寄语卡与祝福卡。有卡片写道:“玉树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小朋友,和你有过一样的经历,天灾无情人有情,2年来,我们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爱,现在我们过上了十分幸福的生活,相信你们明天也会是十分美好和幸福的。祝你们早日康复!”
另外因为语言不通,西南民院为每位伤病员配了一个学生志愿者当翻译。1+1心联行动四川基地连夜制作了《医院志愿者心理工作手册》,发放给这些志愿者,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常识。等这些重伤员进入康复期,1+1心联行动还将组织专家直接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19日晚,张银俊主任见到1+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形象代言人白岩松,通报了此一情况。白岩松嘱咐,要陪伴这些伤病员一直到他们出院回玉树。
紧急沟通,倾力配合。
4月16日,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局向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八部委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发出“关于玉树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情况沟通会的通知”。4月17日上午,1+1心联行动共同发起人、办公室副主任李扁奉命出席。
各部委代表通报了震后紧急动员情况。大家交流了关于心理援助的意见。
考虑到此次地震的心理援助工作,一开始就有政府主导,为心理援助工作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1+1心联行动暂不派志愿者团队赴灾区。
李扁提议,应充分吸取前次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经验教训,比如应该特别重视当地文化支持系统的作用。故建议下次开会,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民委、宗教局、统战部邀请过来。此一建议,得到与会者的认同。
会后,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负责人提出,卫生部尽快拿出宣传画和宣传小折页的样稿,做出预算,希望中华慈善总会资助编印藏文的宣传画和宣传小折页发往灾区。现计划编制宣传画1套3种,包括成人心理自助、中学生心理自助、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心理支持各1种;编制小折页共1套6种,包括成人、老年人、妇女、中学生、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救援人员各1种。宣传材料将由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华慈善总会分别通过本系统内的各级机构发往灾区。李扁表示,这是好事,一定请示总会有关领导,尽快落实。
据悉,“1+1心联行动”还将在适当的时机,将在汶川地震后所探索出的以建立“心联小屋”为平台,培训本地心理教师为重点,志愿者心理专家团队帮扶为补充的心理援助模式引入玉树,尽快尽早地帮助玉树灾区青少年心理家园的重建,并推进玉树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1+1心联行动简介:
5.12地震后,5月14日由青艾工程办公室和青艾工程形象代言人白岩松共同发起,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青艾工程办公室具体承办的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简称“1+1心联行动”。
1+1心联行动立项伊始,即明确其主要任务是“旨在创建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2年来,已经在绵竹、汶川、都江堰、德阳等地建立了心联小屋83间,并向每间小屋捐赠了电脑、DVD、相机等基本硬件设备,为灾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
在志愿者的帮扶下,灾区学校的心理健康逐渐起步。同时,1+1心联行动还注重对灾区教师的培养,采取资助小屋教师到北京、江苏等地参观和学习、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系统培训和考试等方式,提升灾区教师的自我造血能力,逐步打造出“一支不走的心理援助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