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玉韘第四卷5-6章附注:妻妾及天子葬仪等

(2017-10-19 11:52:18)
标签:

杂谈

第五章附注:关于“妻妾嫡庶”的话题,经常能见到一些奇谈怪论,什么皇帝贵臣的妃妾也是贱籍身份之类。其实在唐代,皇室和高级贵族大臣的妾室,和平民百姓的婢妾差异很大。人家有编制有定额的妾室,不但是良家身份,而且有官品有待遇,外出遇上低级官员,小官们得避道行礼。

《新唐书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凡外命妇有六……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视正七品;国公及三品,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媵三人,视从八品。凡置媵,上其数,补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

程咬金是宿国公,他家里可以有六个“媵”,从七品的级别。从七品什么概念呢?中晚唐科举兴盛以后,青年才俊考中了最高级的“进士”,能期望到的最好的入仕官职“校书”或“正字”,不过才九品。熬好多年升官当了个县令,一县百姓的父母官啊,但如果是“中下县”或者“下县”的县令,也才从七品,跟国公的小老婆一样品级待遇嗯。

第六章附注:

李渊老爷子终于走了,这几章涉及到大量唐代皇帝葬礼的专用词等,主要参考文献是颜真卿的《大唐元陵仪注》。本来葬礼仪注应该在官方礼典里有的,因为高宗李治时代政斗激烈,一帮新幸臣为了攻击长孙无忌等老家伙,说为人臣者不应该妄议人君之死,就把这部分内容删帖处理了,好象唐朝真有哪个皇帝能长生不老似的……

解释一些比较生僻的词:

“斩衰丧服”——这是“五服”当中最重的一种,音zhǎn cuī(催),亦作“斩縗”,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丝丝缕缕到处都是线头的效果。一般头上也要裹粗麻布,用麻绳做腰带,手里拄“苴杖(为父)”或“削杖(为母)”。《礼记·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

“载有梓宫棺椁的龙辕輴车带着牵引绋”——皇帝的棺材(和外棺)称为“梓宫”,往宫殿里运进运出时,乘载的灵车叫“龙輴”,是辕上涂有龙纹的车子。“绋”则是拉车的长绳索。《元陵仪注》:“所司以梓宫 龙輴 绋等人陈於殿西阶下。”

“设熬黍稷盛以八筐”——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皇帝棺材周围摆一圈八筐食物,怕大行皇帝变饿死鬼,食物除了黄米小米粥饭,还要加点咸鱼腊肉。《元陵仪注》:“所由设熬黍稷,盛以八筐,加鱼腊等,於龙輴侧南北各一筐,东西各三筐。”

“有人在殿庭西南设丈木横架,以八鬲盛粥米悬重”——用八个罐子装粥米吊起来,也是以食物祭逝者的一种仪式,“悬重”还是很重要的、能标明死者等级的东西。《元陵仪注》:“设重於殿庭近西南。其制,先刊凿木长丈二尺,横者半之。取沐之米为粥,盛以八鬲,幂以疏布,悬於重内横木上。”马跃主演历史剧《贞观之治》中对这个葬仪有表现,图1是皇后舅父高士廉葬礼上的六鬲悬重。

https://wx4/large/5428634cly1fkmcxxz1n2j20td0f7dgf.jpg


“脸容覆上黑绢红里的面衣”——从《周礼》的时代起,我国就有给死者脸上盖东西的风俗,秦汉前称为“幎目”,《仪礼· 士丧礼》:“幎目,用缁,方尺二寸,里,著组系。”先秦贵族往往讲究用玉片在丝织物上缀出五官形状,没钱的庶人则在五官部位剪开口,后来到唐时,一般都是剪开口了,名称也通称“覆面”“面衣”。《元陵仪注》:“帛巾一,方尺八寸……著明衣裳,以方巾覆面,以大敛之衾覆之。”图2青海都兰热水大墓出土的唐代“红地连珠鸟纹锦覆面”,有较重的丝路游牧民风格。

https://wx3/large/5428634cly1fkmd0wfykcj20h00lqgnk.jpg

“廊下供案上,尚食官正在抬放太牢馔”——《元陵仪注》:“将小敛,内外各随职备办,尚食先具太牢之馔。”“太牢”是什么肉,目前说法不一,有说是用整牛的,也有说是“牛羊豕三牲之肉”,反正是比较大块的肉食啦。

另外,关于李渊的献陵规制及建造,《唐会要陵议》上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朝廷上下的争议远比小说里写到的复杂,而且耗时也长,反复好几个来回。原文这里就不贴了,总之这个事闹得李世民确实很头疼是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