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世民的“中南海保镖”什么样?

(2015-07-17 20:38:31)
标签:

杂谈

这文一开始想了几个标题,比如“初唐型男的最低身高标准”“唐朝大内侍卫基本条件”“为什么马脸孙大圣不招皇帝待见(?)”“奔跑吧唐朝兄弟”等等……后来想想我省点RP值吧……李世民的“中南海保镖”什么样?
 
标题里的“中南海保镖”,其实说的是初唐时代的“飞骑”。嗯,先来简述“飞骑”是什么。
 
唐朝京城内外的军队,可以粗暴地分成“南衙卫队”和“北门禁军”两大系统——这里的南北是以皇宫为坐标来说的。南衙军,是“国家的军队”,组建和调动都很制度化,也要接受宰相等大臣将领的领导监督。北门的军队,开始是以“皇帝的私人卫队”名义出现的,后期发展这里不涉及。
 
“飞骑”是贞观十二年,太宗李世民把全国兵制整顿完一遍以后,在皇宫北门也就是著名的玄武门外,设置的私人禁卫军。其实早在贞观初年,李二陛下就在那里弄了个百人卫队叫“百骑”,据说是专门陪他打猎游玩的。贞观十二年规模扩大,“百骑”之外的亲兵卫士都叫“飞骑”,数量多时达几千人。[1]
 
这部分人当然是精锐中的精锐,别的不说,第一老在皇帝眼前晃悠,至少外表得符合李二陛下的审美标准,也要对得起观众;第二这个皇帝是隔三岔五就想着去跟猛兽打架的,贴身侍卫们的武艺也不能太含糊。
 
所以新唐书特意记载下来“飞骑”的选拔标准,基本上也可以视为初唐整个社会对于优秀男性的期望值了。
 
标准原文是这样的:
 
戶二等以上、長六尺闊壯者,試弓馬四次上、翹關舉五、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者。
 
看着挺简单几句话,但是需要详细解释,涉及到的东西还挺多的。大致这个标准是包含了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户二等以上”,这是规定“飞骑”们的出身家产。
 
贞观年间,天下百姓以家庭“户”为单位,被分成了九等,而划分的标准是家里有多少财产。九等户里只要一等、二等户家里出来的男丁,也就是富家子弟,一方面客观情况是这些壮男营养足、身高体重容易达标(下详述),另一方面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也比贫民好很多,见识谈吐都比较符合随侍皇帝的要求。[2]
 
第二,“长六尺阔壮者”,这是对“飞骑”的外表要求。
 
这里的“六尺”,应该不是文学修辞中对男性身高的习惯用语,而是依据当世实际应用的尺度而规定的身高标准[3],要真的去给兵哥哥们量身高的。那么唐朝的“六尺”相当于现代多高呢?
 
翻了胡戟与郭正忠两位教授的专著,认为唐代用来测量身高的“大尺”,为29.5或29.6cm一尺[4]。“六尺”就是177cm-178cm之间,这是“飞骑”们的最低身高。另外《唐六典》记载,“武举”考试有七项选拔标准,里面也有一项“材貌”:以身长六尺已上者为“次上”,已下为“次”;有资格做文官的,如果要求转职成武官,也需要“身长六尺”,看来身高178cm的成年男在唐朝来说是算中上等身高了。
 
但是178cm是不是大内侍卫们的顶级标准身高呢?嗯,《唐六典》里另有一笔附注,是在讲各种卫士们的上班值班时间(一般是上一天班休息两天,或者连上五天然后休息十天),但是“长人长上,每日上,随仗下——长人取六尺六寸已上厚阔者四十人,分左、右监门卫。备四考,依出身例授武散官,依旧长上。”
 
这段的意思,“长人”每天都要值班,什么时候仪仗撤了皇帝回内宫了,他们就下班。什么叫“长人”?那是身高最低为六尺六寸(一大尺是12寸,六尺六寸约为193cm)的超级大高个,从军队里挑四十人,专门在各道宫门旁边站岗充仪卫。站岗四年以后,他们可以被授予各级武散官名位(正式进入国家官职序列),但仍然要每天上班……叫你们没事长这么高……李世民的“中南海保镖”什么样?李世民的“中南海保镖”什么样?李世民的“中南海保镖”什么样?
 
不过光有身高还不行,没见“飞骑”“长人”都另外有要求“壮阔”“厚阔”么?想捧这铁饭碗,还得长得脸大脖子粗肩膀宽肚子挺,瘦麻杆型的高个子请自动退散。(所以说细胳膊细腿长腰的马脸孙大圣你是入不了唐皇法眼的……)这种事敲字也没啥说服力,无图无真相,上一张初唐皇室墓葬里的壁画仪卫图吧:
 
这个壁画(摹图)的墓主人是长乐公主李丽质,她是长孙皇后为李二生的第一个女儿,史载非常受宠,又死在贞观十七年,陪葬昭陵中心墓区,修墓画壁应该是很认真用心地照实况描摹的,画上去的也应该是当时理想中的精锐仪卫模样。
 
第三,“試弓馬四次上”、“翹關舉五”、“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这是对“飞骑”们武艺特别是力量的考核要求。
 
“试弓马四,次上”这一条比较含糊,如果没有传抄脱漏字的话,我个人理解如下:
 
在考试场地上筑起一条矮土墙,用毛皮做成两头长五寸(12.3cm)高三寸(7.4cm)的假鹿(鹿状箭靶),放在土墙上(或者由人举着在土墙上方移动)。参加考试的人骑马跑过场地,在马背上用七斗以上力的弓向鹿靶射箭。
 
如果是考武举,两发全射中鹿靶的成绩是“上”,射中一发射丢另一发成绩是“次上”,两发都没射中的成绩是“次”。这考“飞骑”,要求可能更高,“试弓马四”,意思可能是让应考者反复射四次,总成绩要达到“次上”以上,或者是一次射四个鹿靶?[5]
 
“翘关举五”倒是比较明确。“翘关”是我国非常古老的较试力量的项目(据说孔子就玩过),字面意义是:手持一端举起城门的大木栓。“飞骑”的要求是以合格姿态连续“翘关”五次。
 
唐代把“翘关”作为考核力量的主要方式之一,被举的“关(城门木栓)”尺寸明确统一为“长丈七尺(五米),径三寸半(8.6cm)”,这一条横木如果按木材平均密度700kg/方算,总重量约为20kg左右,并不算太沉,但关键是后面还有要求“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6]
 
现代举重运动员最强壮的能举起200多公斤重量,不过那是举杠铃中间,而且一次成功即可。“翘关”考验的是不同的用力方式,考试人不能抓木栓中间,而只能抓木栓有突出横格的一头(这里的“距”意同“鸡距”,就是“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想象一下),运用巧劲把整条五米长的横木举起来。在连续举落的过程当中,出于力学原理,考试人必然会不自觉地把抓握点尽量向横木中间移动以省力,所以兵部规定“十举后手出处无过一尺”,连举十次以后,手握处离横木这头不能超过29.6cm,否则就算犯规。
 
另有说法是“翘关”是要单手举木,不能用双手,那难度更大了。我个人觉得古代盛行的“百戏”当中,“戴竿”之类持顶长木的表演一直是主力,恐怕跟这个古老的“翘关”项目有直接关系。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北魏杂技俑(拍摄者连枝草)
 
“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这一条更好理解了。考试人要背着五石大米(重量有200kg出头)走三十步。考武举的走二十步就算合格,飞骑们要求显然更高。
 
看这些考试科目,一是要求骑射的准头,二是要求力量大,说至少一开始李二陛下主要想用他们来陪着打猎(扛自己射死的猎物)是说得过去的。条件要求这么高,选上以后的待遇也高,至少在穿着打扮方面,那些从飞骑中特意挑出来的精中之精、优中之优“百骑”,会给他们发五色兽纹皮草袍,乘马由皇帝私用的“六闲厩”供给良驹,马鞍下面的垫子都用虎豹真皮做成,跟在皇帝身边跑马打猎,花花绿绿斑斑点点壕气冲天,一看就是某皇帝的暴发户审美品味……
 
要是不好想像的话,再来看壁画图。
 
还是长乐公主李丽质墓的壁画仪卫图,这一班虽然穿了甲胄,下面却露出性感的虎豹皮草衬裙边……
http://ww1/large/5428634cjw1eu61p3c67bj20nm0i7jus.jpg  虎豹皮鞯(马鞍下面的垫子),看章怀太子李贤墓里的壁画出行图吧:
注1:新唐书卷第五十六兵志: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爲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 ”,以從田獵。又置北衙七營,選材力驍壯,月以一營番上。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領以諸衛將軍,號“飛騎”……武后改百騎曰“千騎 ”。中宗又改千騎曰“萬騎”。
 
注2: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认为这里的“二等户”是传抄错误,应为“六等户”,即中上等人家子弟都可以入选。我还是按原文解释了。
 
注3:古今度量衡一直在变化,而文人用形容词往往爱沿用前代固定说辞,不理会当代实际情况,这样一涉及数字就一团乱糟,需要仔细分辨。比如骆宾王在《讨武氏檄》里名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里“六尺之孤”是沿袭《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西汉贾谊“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等说法,然而战国秦汉的尺度比唐尺短得多,孔贾说的“六尺之孤”是身高一米二左右的孤儿,骆宾王文中指称的被夺位的唐中宗李显早成年了……下面说唐代文献里说到征兵的“六尺”身高标准,应该是当时具体实际应用的尺度,因为资料里还谈到其它兵种的选拔标准,如“彍騎……皆擇下戶白丁、宗丁、品子,強壯,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則兼以戶八等,五尺以上……”
 
注4: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jdbnIygoJvc9XP6VE1MHFRwz_ds9lSCTBo3FM8a_du2QXYnfQbHXsJPp_8gr1P4rYx8nII65tAvrTtZXPdvCG4xK2XZs2H1RH1pPSNR7ZC
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 》
 
注5:“試弓馬四次上”《新唐书》兵志里这条原文下没有更详细的解说,《通典》卷十五选举三介绍“武举”课目时,有“又穿土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鹿子长五寸,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唐六典》卷五 尚书兵部里的武举课目内容则有“二曰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综合以上资料,我自己脑补出的文中考核情景,若有谬误请不吝指出。
 
注6:《新唐书·选举志上》:“ 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垜……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注7:《新唐书》兵志:複擇馬射爲百騎,衣五色袍,乘六閑駁馬,虎皮韉,爲遊幸翊衛。《旧唐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少年骁勇者百人,每出游猎,令持弓矢於御马前射生,令骑豹文鞯,著画兽文衫,谓之‘百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