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锣鼓巷的那些店铺

标签:
当年南锣鼓巷的那些店 |
分类: 生活 |
南锣鼓巷是京城一条著名的标志性商街。老汉我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前期,在这条街西侧的帽儿胡同居住。我们胡同往东隔南锣鼓巷,对着北兵马司胡同。往南是雨儿胡同对着棉花胡同(现在叫东棉花胡同)……;往北依次有景阳胡同对着秦老胡同,沙井胡同对着前圆恩寺胡同,黑芝麻胡同对着后圆恩寺胡同……尽管往南往北都还有一些胡同,但我们更多是在中间这四五百米的街面上活动。那时,这里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繁华和知名。但街上关系百姓生活的各类店铺确是应有尽有,老街坊们的生活也非常方便。
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位的。就在我们经常活动的南锣鼓巷中段,大约就有三家早点铺。最大的一家在我们胡同东口往南,棉花胡同西口往南一拐的位置。这个坐标点从那时到现在,一直都在经营餐饮,后来还开过锣鼓洞天、韩国芝士、老北京炸酱面,现在叫阿文汤包。此外,雨儿胡同东口往北一拐,黑芝麻胡同东口往南一拐,还各有一个小早点铺。经营的内容大都是油饼豆浆一类。记得白豆浆2分,加糖的5分。还有5分钱一个一两的芝麻烧饼,6分钱一个2两的大火烧。那时没有这么多一次性餐具。家里人常常拿一个汤锅去买早点。锅里面放豆浆,把锅盖翻过来,上面放油饼。
民以食为天,除了吃还是吃。在这段几百米的地段上,还有两家著名的副食店。在南锣鼓巷路西,从我们帽儿胡同到雨儿胡同之间,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副食店。之所以叫副食店,一是以经营副食为主,二是隶属于二商局系统的副食公司,按序号叫48店。这个店有一大一小两个紧挨着的门店。大屋内除了副食还有食品、百货、文具乃至常用药品,小屋内则主要是蔬菜和肉蛋一类。有一段时间供应紧张,48店来了蔬菜、带鱼之类的紧俏货,门前都会排起长队。而在出我们胡同往北,沙井胡同东口往南一拐,有一家纯副食店,大名沙井副食店。这家店的店面乃至门脸,曾一直保留到十来年前,成为狠多游客拍照的背景。
在沙井胡同东口往北一拐,把角是一家文具店。店面虽小,但一应俱全。我们当年在沙井胡同对面的前圆恩寺小学上学。常常在这家小店买一些课本、纸张、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也没少买电光纸、踏蓝纸之类的东西。当年的网点业态,简称商、饮、服、修。这四个行业在南锣街面上也是应有尽有。出雨儿胡同东口往南一拐,是一家在当时不大不小的理发店。记得店里有一位女师傅,36岁的时候已经当姥姥了。理发店南边一点儿,是一家自行车修车铺。70年代的黑白电影《侦察兵》,还在这里拍过一个吉普车倒车的镜头。而出我们胡同东口往南一拐,有一家服装店,我的不少衣服都是在这里量身定做的。
噢,对了。在这条街从景阳胡同到沙井胡同之间,还有一家纸盒厂。虽说这是一家生产性企业,不属于商饮服网点,但因为就在街面上而且挺显眼,所以还是想说上一句。记得当年纸盒厂的大门总是敞开的,有些老街坊也常从这里出出进进,把经过裁剪的成摞的硬纸片拉回家去,沿印迹折好,用订书器钉好,再给纸盒厂拉回去,从中赚一点儿手工费,补贴家用。上小学时,我们在雨儿胡同东头一个同学家上学习小组。作完功课,就常帮着他们家钉纸盒,钉得最多的是装冰棍的那种纸盒。我们不仅觉得挺好玩儿,而且还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