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胡同里的吆喝声声声入耳

标签:
当年胡同里的吆喝声声 |
分类: 生活 |
最近,看到一个人艺老艺术家们在联欢会上演节目的视频,他们表演的就是当年老北京街面上的各种吆喝声。在下也晚,虽然于一个多甲子之前、即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京城的胡同里出生,但这些吆喝声中有不少都没有听到过。不过,我们小时候,胡同里也确有一些不同的吆喝声,可谓声声入耳,至今难以忘怀。
“冰棍——,3分5分”。在诸多吆喝声中,这句话听得最多,也最为动人,因为冰棍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好吃不贵。3分钱的,以红果、小豆为主,还有杏仁、桔子等等;而5分钱的,主要是奶油和巧克力的。卖冰棍的人男女老少都有。生意做得稍大的,往往推一个小车,里面放着好几个上下一样粗的保温瓶;或直接放着整盒的冰棍,上面盖着棉被。而小打小闹的,则拎两个甚至一个保温瓶就吆喝上了。听到声音,小伙伴们便向家长伸手要钱。而家长们很难不满足仅仅三分钱的请求。有一个小子,听我这名字的发音有了灵感,见到我便常喊几句“潘番,5分”。
“有钢种锅,换底——”。“钢种锅”这三个字的中间这个字,似乎有不同的说法。反正,我小时候听着就是发“肿”这个音。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不仅“钢种锅”,包括搪瓷盆、洋铁壶等等,破个窟窿都是先用锡给焊上。瓷碗瓷盘裂了,也先找锔盆锔碗的给锔上。因为修旧的总比买新的便宜。类似的吆喝声还有,“修理,雨伞——”。一把老式雨伞,往往可能打好几块补丁,换好几根伞条。但那也比买新的划算。
“弹——棉花嘞”。五六十年前,可不像今天这样,在网上下单直接买被子和被罩。那时,第一步是买棉花,然后让弹棉花的用专门的工具和技术,弹出一床被子。接货时,弹棉花的总要用带秤砣的杆秤,称一称棉花的分量,因为这决定着被子的大小和薄厚。有了被子,还要买白色粗布做被里,买花色或彩色的绸缎做被面,一针一线地把被子缝好。时间长了,就把被里被面拆下来,洗了晾干,再重新缝起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似乎从京剧《红灯记》反映的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直到现在还偶尔可以听到。记忆中,很少去磨剪子,但经常把菜刀拿出去连磨带戗。当年,我们南锣鼓巷一带,有一对磨刀的老哥俩,长得非常像,只是一高一矮。矮个的据说是宫里最后的太监。有个把顽劣少年欺负矮个老头,高个老头立马和他们急。现在,偶尔还看到有人走街串巷吆喝磨刀,但能揽上的活儿很少。看上去,心里还真有些不是滋味儿。
“卖活虾米嘞”。这或许不是哪条胡同都能听到到的声音。或许因为我家离着安定门也就是步行20分钟的距离,出安定门再走不到20分钟,就是当年常去下乡劳动的太阳宫公社。所以,有时就可以看到有人沿街吆喝售卖不知从哪条河里沟里打捞上来的小活虾米。记得是4毛钱一斤。姥爷把虾米裹上面粉,在油锅里一炸,甭提多香了。如今,城市变大了,这声音听不到了。而在京城的大小饭馆中,河虾都是不裹面直接炒或是炸,还真没有姥爷当年炸的香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