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什刹海改造 |
分类: 社会 |
5月4日,《北京青年报》以《什刹海人口疏解遵循自愿原则》为题,报道了有关什刹海改造被“误读”的传闻及西城官方对此的解释。同日,《新京报》等媒体也刊发了相关报道和评论。看了报道和评论,弄明白了“什刹海改造”为什么被误读;仍然不太明白的是北京的一个城市名片——什刹海到底要怎样改造。
综合各方消息得知,5月2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今年什刹海即将“拆迁近百户”,呼吁“请为老北京留下一片净土!”西城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西城”和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员就此事进行说明,称这是网友的误读。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由西城区政府组织实施,总面积15.56公顷,总投资83亿元,将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人口适度疏解、院落修缮保护、环境治理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业态调整提升等措施,实现历史风貌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有关评论认为,“什刹海改造”被误读的背后,体现出如何保护好老北京命脉的民意忧虑。改造什刹海要考虑并解决公开透明、政府履职、保留原住民及保证其生活延续性等三个问题。而笔者则认为,如果坚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并听取民意,那么,后两个问题也是可以妥善解决的。而网友呼吁的是,“请为老北京留下一片净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北京城,真正老北京的净土已经少之又少了。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五朝古都、历史名城。北京的标志性地区及其风貌,是城市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多年来,北京市各区县竞相打造自己的标志性区域。在有限的城区范围内,西边一个金融街,东边一个CBD;长安街中部一条台湾街,其西延长线上又是一个台湾街。但“老北京的净土”却越来越少。老北京曾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说的是几处最繁华的的地区。后来又有西单、前门和王府井三个市级商业中心。但是,经过演变与发展,东单、西四已经不具原来的功能和地位。西单、前门、王府井固然在改造后旧貌变了新颜,但老北京的味道却是荡然无存了。于是只剩下鼓楼前。但因为修地铁,“鼓楼前”已经拆了一大片,没什么可以保护的了。只有位于“鼓楼前”一侧的什刹海,还是“老北京的一片净土”。既然官方微博称,什刹海改造是为了“实现历史风貌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当然应该保护好这一片净土。这与建设世界城市一点也不矛盾。
那么,什刹海改造如何保护好这一片净土?首先,应该保留其居住为主的属性。商业开发可以有,但一是要有限度,二是可以与居住不相矛盾,即由原住民适度经商。如果单纯为了开发一片商业区,可以另找别的地方。什刹海地区多数胡同的多数院落,仍应该以居住为主。《新京报》的评论提到了烟袋斜街的成功模式,但烟袋斜街只是什刹海几百条胡同中的一小条,不可能让什刹海地区每一条胡同都成为烟袋斜街。其次,应该保留其平民为主体的居住属性。有关方面已经表示,什刹海的居民是否搬迁,可以以自愿为原则。但关键是,未来的什刹海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什刹海地区的很多深宅大院、名人故居,当然可以也应该继续保留其“贵族”属性,应该适度修缮,并保持原貌。而对很多居住着平民大众的四合院、大杂院,可以借鉴有些地区的做法,个人和政府各出一部分自资金,对现住房进行适度的改造和修整,改善上下水及卫生设施。而实在不愿意出资的住户,可以按自愿原则领取拆迁补偿款搬迁,以缓解什刹海原住民居住拥挤的状况。如此,什刹海还是老北京的一片净土。而如果成了金钱堆起来的一片新建仿古院落,那什刹海就不是什刹海了。
(载于2013年5月6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