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会政协闭幕缺席委员 |
分类: 社会 |
全国政协会议于3月13日在京闭幕了。应出席闭幕会的委员2262人,实到2121人,有141名委员缺席,比开幕当天缺席人多增加了一倍,表明又有一些委员没有坚持到底。虽然缺席或没有坚持到底一定有各种原因,但委员的出勤问题也确实值得关注。特别是如刘翔委员已经5年缺席4次,所以,委员的代表性及能否真正参政议政,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与党委和政府的构成不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数是兼职。兼职的代表委员,几乎每个人都有繁忙而重要的本职工作或其他社会工作。而要其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应该参加一年一度的“两会”,还需要经常性地开展调研,广泛地倾听民意,经常参加包括全会、常委会在内的各种会议,认真研究问题,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提案。于是,便产生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参加会议和活动,难免影响他们的本职工作,使他们在本职岗位上“不务正业”;但经常缺席重要会议,身为代表委员也徒有虚名,更难以真正履行决策和参政议政的职责。
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是,尽快实现代表委员的专职化。因为专职了,就可以专心实意参政议政了。但从目前代表委员的身份和产生方式看,很多人既难以做到专职,也不会为此改变身份。比如,那些身价过亿的富翁,不会放着生意不做;如刘翔那样的体育文艺明星,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事业;一些地区、部门的领导,也不太会放弃自己的官职。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如果当选为代表委员就专职化了、甚至终身制了,则既违背社会公平,也不利于他们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好地行使手中的权利,更好地参政议政。
因此,更重要的是增强代表委员的代表性,改进完善其产生机制,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增强代表性,如果仅从不同阶层的角度考虑,比如说要有农民工代表,那可想而知,将有多少不同群体需要被代表,又有多少不同群体难以被代表呢?所以,应该完善分区域按比例产生的程序和过程,使代表委员真正获得本区域选民的拥护。在此过程中,要拓宽推选代表委员的视野和范围,使产生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代表委员不仅要熟悉本领域的事情,也要关心国家大事,有体恤民情、体察民意、反映民声的意识,有总揽全局、平衡协调、比较利弊的本领。做为选民,不仅要看候选人的代表性,看其在本单位的工作表现和群众认可程度,还要考察其参政议政能力,了解掌握其对于担任和胜任代表委员的意愿和可行性,不愿当的不要当,不能当的不要当,当不好的也不要当。选民不仅应该选出能够并愿意代表自身利益的人,更应该把选票投给有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人。这就需要使候选人与选民之间有更多的见面、沟通、互动的机会。听一听候选人怎么说,看一看他们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两会”制度和代表委员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加有效地的行使监督职能和参政议政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