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区该如何解决停车问题?
标签:
北京炒豆胡同停车 |
分类: 社会 |
在北京电台11月12日的早间新闻节目中,有听众打进热线称,在南锣鼓巷地区的炒豆胡同内,有人私设地锁,既毁坏了树木,又影响了居民出行。在随后的记者采访中,一些车主则表示,不这样做,一些游客就把车停在这里,自己作为胡同里的居民,反倒没地方停车。而一些管理部门则有的表示在管理上无法可依,有的则表示不久前曾经拆过地锁,但一些人拆后又设。
炒豆胡同的停车纠纷虽然是个个案,但旧城保护区的停车确实是个难题。尽管在近些年的旧城改造中,很多胡同已经或正在消失,但从保护古都文化的要求考虑,如南锣鼓巷地区这样的胡同和院落是不会也不该拆光的。因此,保护与修缮和改善应该同步进行。一方面,要通过财政拨款、集体集资、个人出资三管齐下,改善保护区留存房屋的质量和居住状况,如改善上下水、通风、采暖、如厕设施等等;另一方面,则应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平面或立体停车场。
当然,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平房区内建停车场技术难度大,拆迁等相关工作的难度也大。但这是把“保护古城”与“改善民生”两个目标统一协调起来,所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目前,南锣鼓巷南口正在修建地铁。南口东西两侧相当面积的平房都已经变成了工地。虽然地铁站是否要建在这里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但由此也表明,如果需要,如果做好相关工作,在一个由大马路圈定的胡同区域内,开辟一到两个停车场还是可能和可行的。尽管这样做的难度和成本较大,但比起无处停车、比起“私搭乱建”、比起拆了建建了拆,确是唯一可行和兼顾的措施。
一方面,由于保护区内的居民为旧城保护作出了牺牲和贡献,所以“高价”停车场的成本,地方政府应该多承担一些,而小区居民不应承受比其他小区更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建设和管理结合起来。把车停在车场内步行5分钟左右回家,也是为保护小区秩序应尽的义务。不能完全只顾自己方便,依然只把汽车停在自家门口。街道、社区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多作解释和宣传工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