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加分提前审核杂谈 |
分类: 社会 |
笔者以为,尽管提前进行统计是否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以及能否防止弄虚作假还有待求证和判断,但尽早提供材料、认真审核确认,确有利于严格控制加分、防止在加分环节进行舞弊,确保高考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人们之所以对高考指挥棒爱恨交加,就因为其虽有种种弊端,但毕竟是今日之中国,所有竞争性事项中相对最为公平的了。因为毕竟是全国统一行动,因为毕竟有分数线在那里划着,因为毕竟采取了许多防控舞弊的手段。但相当时间以来,许许多多、越来越多的加分政策,不断颠覆着高考公平、公正的基础,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分数以外的因素,颠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记得今年年中的时候,北京市考试院公示2011年高考照顾对象名单,总计有1.2万余名考生得到加分照顾,占全市考生的16%。在所有加分考生中,仅享受地方加分政策照顾的考生就超过万人。几乎每六人就有一个加分生。而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能影响成百上千人的命运。加分10分、20分,可以把多少人由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时又把多少人由可能变成不可能?即使不是两人报考同一学校,但你加了分,你的名次前提,你就处在更为有利的位置;因为给你加了分,别人的名次就要后延,就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上。水涨而船高,反之亦然。
虽然我们不能断认加分中一定有舞弊行为存在,但基本的常识也表明,这种怀疑也不无道理的。从北京市上万名加分考生的构成看,少数民族考生竟占全部考生的10%以上,大大超过了人口普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4.1%的比例,难道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还有超过3000人的“三好”生和优秀干部。即使评比过程公开透明,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拥护,但如果其学习成绩本来就好,为什么不让其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呢?为什么要人为地在分数上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呢?如果其学习成绩不尽理想,他又凭什么成为三好学生呢?凭什么要让其享受白给的分数呢?至于优秀干部加分,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五道杠少年,难道要让我们的孩子从中学生起,就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特权吗?
持续多年的加分政策,既加大了学生之间的不公,使他们从小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和不平等,也为教育部门的权力寻租敞开了一扇很大的大门。在没有更为科学、公正的办法之前,高考制度是不能取消或是颠覆的。但高考的加分政策弊大于利,则应尽快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前采集信息,严格加以审查,对防止加分中的舞弊行为、确保高考的相对公平,还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