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年夜饭的味道咋越来越差?
(2011-02-04 08:38:08)
标签:
央视春晚谭晶戏曲杂谈 |
分类: 文艺 |
春晚是一道年夜饭。虽然众口难调,但做饭的手法不同,饭菜的味道还是有所不同的。年年春晚,今又春晚。虽然我依然认为,央视春晚是春节期间乃至一年中水平最高的电视晚会,但春晚质量的每况愈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并非观众审美疲劳,而是晚会的创作者秉持一贯不变的思路,维持拼盘式的风格,又要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既要雅俗共赏,还要寓教于乐;还要结合最新的社会形势,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但由于各类节目确实很难超越以往的水平,所以造成晚会的整体质量下降,年夜饭的味道越来越不如以往。
从兔年春晚看,各类节目的比例、风格、编排及出场次序,都与以往如出一辙。欢庆的歌舞开头,几个歌舞之后,推出相声或小品,此后各类节目交替出现。除了歌舞、相声、小品,混搭一点儿杂技、戏曲、魔术。从主打的两大类节目看,歌舞类节目乏善可陈,相声小品今不如昔。
宋祖英、谭晶等弘扬主旋律的歌曲是必不可少的。但此次演唱同以往一样,虽然都是新创作的歌曲,虽然想营造一种气势恢宏的基调,但旋律并不好听,既不柔美也不阳刚。港台歌星们的歌曲,比当年的费翔、张明敏差之远矣。西单女孩、旭日阳刚固然很有人气儿,但演唱水准确实有限。相比较而言,只有维族和藏族的舞蹈和老歌《康定情歌》还算给力。
赵本山、蔡明的小品都增加了新的搭档。但他们的小品既没有像以往那样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也没有可以迅速流传的经典台词。尽管“省略XX个字儿”已经被引用到大年初一的短信里,但顶多是一两天的热乎劲儿而已。
特别尴尬的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戏曲联唱。诸多剧种都要来上几句,但哪个都不过瘾。且每每还要编几句应景儿的新词儿,听起来真有点儿不伦不类的感觉。
其实,春晚的年夜饭还是可以适当改变一下做法的。如果难寻新创作的好歌,不妨让老歌的旋律再飞一会儿。古今中外好听的老歌,还是足够在一个晚会上享用的。戏曲节目不可能兼顾所有人,也不妨完整地来他一段经典。笔者曾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欣赏包括样板戏在内的京剧经典名段,感觉那是相当的过瘾。如果各类节目都以此类节目的最好作品为第一标准,春晚的可看性就会大大提升,年夜饭就会“味道好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