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世界第三高楼”有必要吗?

标签:
武汉绿地中心世界第三高楼纽约世贸大厦台北101杂谈 |
分类: 社会 |
据《北京晨报》等媒体12月12日转发新华社报道,“总投资约300亿元,设计高度606米,8日破土动工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将打造成仅次于阿联酋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虽然此举引发一些争议,但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支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引用了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吉隆坡石油双塔启用仪式上“一段绝妙的讲演”:每个国家都应有值得抬头仰望的物品,矮个子必须站台阶上,而吉隆坡的这座石油大厦就是马来西亚的台阶。
高楼大厦似乎从来都是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如帝国大厦、世贸中心大厦等,似乎都曾是美国纽约的城市象征。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台北101大楼等摩天楼,也都成为该城市的一道景观。所以在中国内地,一些大城市也都你追我赶,把建“最高”“次高”当成一个所谓打造城市名片的大手笔。但无论是今天的武汉,还是其他一些内地城市,“第三高楼”或其他一些可与之相比的大厦,建得都显然不是时候。
首先,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是和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即使在城市范围内,发展也很不平衡。有豪华大厦,有宽阔广场,但仍然有许多落后的民房乃至平房,城乡结合部地区仍然有很多脏乱差的区域;在广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大量而又有限的资金,不应再去用于打造豪华,而应努力去改进普通。仅就武汉市而言,还有许多不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建筑,城区道路拥堵,城乡结合部状况更差,整座城市的风格依然混乱,城市建设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300亿元的巨资,如果在城市建设的“短板”方面雪中送炭,或许可以作许多事情。
其次,武汉与上海的城市风格和建筑风格有所不同。虽然有百年前的工业基础和一些旧时的洋楼,但都已相对过时、老化,与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浦东等新老地区,都不可同日而语。一座鹤立鸡群的超高建筑,必然与周边许许多多的普通房屋显得极不协调,显得反差很大。加之气候和空气质量所致,这座城市很多时候能见度不理想,从而也使任何超高层建筑的景观效应大打折扣。
再次,竞相建设超高建筑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显然,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建筑越高、层数越多,对水、电、热等能源、资源的消耗和供应要求也越高。当然,武汉市的水资源相对充裕。但超高建筑还过度消耗能源,并带来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利弊相比,真的比大于利。不仅武汉市的“第三高楼”建得不是时候,国内一些大城市在建设超高建筑方面竞相攀比,也不是什么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