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汉中古迹,品三国人物(下)

武侯祠尽头,穿过戟门,来到拜殿。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关兴、张苞护卫在侧。解说员告知,历史上,关兴、张苞都在十几岁就夭折了。但后人出于对关羽、张飞的热爱,便在艺术作品中安排两位的后代,一直跟随丞相诸葛亮不离左右。这或许也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忠义之人的一种爱戴之情吧?只是新《三国》中,关、张二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牢骚满腹,不听招呼。刘备的大业全坏于二人之手,让不了解“老三国”的人,对此二人难生敬意。这大殿内还悬挂着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上方的蓝底金字匾上刻有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皇帝颙琰御书于皇宫的 “忠贯云霄”4个楷体大字。大门两侧还有联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于是,有笔友询问定军山在何处?很快,我们便来到了位于定军山西北角的武侯墓。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留下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由此可见,他老人家也是廉洁勤政的典范。或因为如此,当年这里只有墓。直到公元263年,才开始立碑、植树,墓周围才开始有建筑。直到明清时期,建筑才逐渐增多,至今乃成为一座陵园。
进入陵园,满眼青翠,郁郁葱葱,真乃青山埋忠骨的肃穆之地。墓区建筑依然是中轴线贯穿,三院相连,把山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寝宫串成一线。殿亭内有碑石,有匾联,有壁画,有塑像。墓冢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高约6米,圆周60米。墓的四周有汉桂两棵,直径一米以上,高30米,人称“护墓双桂”。四周有翠柏54棵,寓意诸葛亮人生的54年。据考证,这些树龄都在1700年以上,所以,确信是公元263年所植。
在众多的壁画、碑石中,进山门处有两幅画引人注目。一幅是《三顾茅庐》,画中只有刘关张和一书童;另一幅是《病逝五丈原军中》,显示孔明向杨仪和姜维托付后事。想诸葛亮从出山到病逝,奋斗一生,也只有区区27年的历程,不禁叹人生之苦短。从李法曾主演的《诸葛亮》,到唐国强主演的老《三国演义》,再到陆毅主演的新《三国》,诸葛亮亮相的第一句话,都是“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诸葛亮真乃稀世人才。可笑的是,新《三国》自以为创新,竟安排张飞那厮到诸葛亮窗下放了一把火。岂不知,如此一把火,确玷污了刘备、张飞、诸葛亮三人。想那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岂能容忍下属干那下三烂之事?想那张飞,粗中有细,忠心耿耿,岂能未经允许,去坏哥哥的大事?想那卧龙仙人,冰清玉洁,傲雪凌霜,岂是靠一把大火可以烧出茅庐的?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受到后人如此隆重礼遇的古人,诸葛亮实为之最,实为罕见。访汉中古迹,品三国人物,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值得我们思考的人和事儿,还真是很多很多。